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7章 燧發線膛槍,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到流水線生產製和生產標準制度時,湯若望明顯有些懵。
“什麼是流水線生產製和生產標準制度?”
一旁的薄珏率先開口提問,他臉上帶著幾分若有所思。林敬稍微在腦海中組織了一下語言,便開口道:“所謂的流水線生產製度,就是指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分離出來,比如生產一杆火槍我們需要有三十七道工藝,那麼完全可以按照工藝的不同生產難度來配置人手,按標準的工藝路線和統一的生產速度,連續不斷地透過各個生產環節......就想流水一樣一直持續下去。”
聽到林敬的解釋,湯若望頓時明白了過來,道:“這樣一來每個人只需要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那麼他就會變得非常熟練,而不會在中間的某個環節受到阻礙,可以大大加快生產的時間速度。”
“沒錯。”
林敬讚賞地點了點頭,道:“就像生產槍管的工匠,讓他去生產火槍的其他部分,就會影響到他製造槍管的速度,而這些事情完全可以讓其他人來做,畢竟生產槍管的熟練工匠數量是有限的。”
說到這裡,林敬不禁有些感慨,自從人類有了流水線生產工藝之後,工廠的生產效率就像火箭一樣得到飛速提升,使得大規模批次化生產成為可能,而且這種單一的生產方式也會促使工人技術進一步專業化。
在場的眾人都是聰明人,很快薄珏也反應過來,道:“想要流水線生產,那麼火槍的每一個部件的尺寸就不能有絲毫的誤差,否則根本無法組裝上去,難道這就是殿下所說的生產標準制度嗎?”
“沒錯,其實當年大秦時所生產的弩機和箭頭都是用的這種類似的方式,從而完成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
林敬臉上帶著些許的感慨,在後來挖掘的兵馬俑當中,曾經發現過數以萬計的弩箭箭頭,尺寸相差無幾,幾乎都是按照相同的標準制造——要知道一個工匠按照一個標準生產幾百件還有可能,但是幾萬件就是天方夜譚了。
唯一的解釋就是秦國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按照一套固定的生產標準在生產武器,而且由於秦國當時所有的兵器上都需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很顯然當時秦國針對武器生產的要求是極為嚴苛的,任何一支小小的弩箭箭頭,都可以找到生產它的工匠。
因此,當任何一支有質量問題的箭頭被發現時,都可以透過箭頭來找到生產該箭頭上的所有人,像這種責任到人的制度下,自然沒有人敢於耍滑頭。
林敬說完以後,便繼續道:“我們也需要建立這種制度,不光要建立流水線生產製度,也需要進一步培訓工匠們,擬定一套標準化的生產工藝,任何違背標準化生產工藝下的產品,都屬於不符合要求的次品,而生產出來的所有武器,都需要留下工匠的名字。”
“是,殿下。”
湯若望臉上帶著幾分興奮,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的武器合格率肯定會提高很多,不過產量上可能會有所下降.....”
“沒關係,關於這一點我會同陛下去建言,擴充咱們的兵器局人手還有物資等等,來提高我們的生產速度。”
林敬微微一笑,繼續望向了湯若望,道:“如果眼下統一軍中火器,湯師傅以為什麼火銃比較適合我軍裝備?”
“斑鳩銃。”
湯若望毫不猶豫地說出了一個名字。
所謂的斑鳩銃,實際上別名又叫鷹嘴銃,原本是來自葡萄牙的一種重型火繩槍。
早在崇禎元年時,崇禎就開始派人到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紅夷大炮,而當時葡萄牙人便派遣一批僱傭兵加上一批工匠,攜帶“大銅銃”三門、“大鐵銃”七門及“鷹嘴銃”三十門進京城。
而當時負責明軍火器的大學士徐光啟很快就看中了鷹嘴銃,因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