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高梁河的樑子,步步生蓮,月關,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未進行過這方面的訓練和建設,宋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遼國那邊確實還不知道。
這種情形,若是放在後世打仗先打情報戰的年代,是很難叫人理解的,不過在當時卻很正常。張義潮揭竿而起,敦煌歸義軍一路東向,打下了河西十一州,吐蕃王國崩潰,歸義軍一直打到夏州附近,當時坐鎮長安、距他們並不算太遠的大唐王朝居然還一無所知,直到兩年後張義潮派遣使者趕到長安,大唐天子聞訊才大吃一驚。
還有那奉唐為正朔,以唐之屬臣自居的于闐國,大唐亡國五十多年,中原諸侯並立,王朝不斷更迭,人腦子都打成狗腦子了,他們仍然一點訊息都不知道,仍然以為中原是李唐天下,由此兩樁,可見當時的訊息流通有多閉塞、情報蒐集有多糟糕,也可見當時的各國政斧對這方面的忽視,實比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國君還要差些。
遼國在宋國確實布有眼線,但是這些眼線並不是什麼經過訓練的高素質問諜,他們只知道按照受派遣前交付的使命進行活動,一則沒有意識到汴梁禪讓的政局變對邊關戰局有何密切關聯,二則即便他們意識到了,也沒辦法及時傳遞到北國,邊關戰事吃緊,平時可以交通的小道、疏通交好的關隘守卒,這時全都派不上用場了。
出海或者繞到雁門關以西,從地廣人稀的西夏境內返回遼國?沒有接應,地理不通,各處州縣盤查行人又比平時嚴厲,在那樣的農業社會談何容易,真等他們從那兒繞回去,找到主事的人稟報了訊息,也不知要到猴年馬月了,所以……耶律休哥現在仍以為是趙元佐為帝,並不知曉中原的驚天鉅變。
“高梁河一戰,我們中了耶律休哥的計,僅此一計,一敗塗地。如果朕所料不差,我們現在也可以設下一講,北朝兵勢正驕,正可一戰而重挫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楊浩下了斷語。
楊繼業略一思忖道:“官家所言甚是,不過……這畢竟是我們的猜測,此計不可不用,卻也不可全然依賴此計,總要做好兩手準備,如果證明北朝早已知曉我國動靜,並不中計,就得立刻改弦更張,中規中矩地打上一仗了。”
楊浩頷首道:“理應如此。”
他看看左右,輕輕一笑道:“好吧,就按照這個思路,具體如何行動,就由潘將軍、楊將軍、李將軍你們三人議定,朕只有一個要求,要快,遲則生變!”
※※※※※※※※※※※※※※※※※※※※※※※※※※※※※※※※※開玩笑,身邊有個潘美、還有個楊繼業,再加上一個小一輩中的戰神李繼隆,當然,現在的李繼隆剛剛出道,戰陣歷練方面還不夠多,任何一個傑出的將領,包括遼國那邊那位風頭正盛的大於越耶律休哥,如果沒有足夠的戰場歷練,也未必就如歷史上的他們那般傑出,但是至少眼下他們已經開始漸露崢嶸,有潘楊二將總攬全域性,也不怕李繼隆會有什麼太冒失的決定。
既然如此,制訂什麼戰術哪還需要他這位皇帝來露怯,他若處處指手劃腳,臣子們還不好駁他,弄不好就成了第二個趙光義。術業有專攻,手下既然有了人才,這事兒還是交給專業人才為好,如果他們都打不贏,自己出面也是白給。別人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楊浩卻是早對他們的能耐有了定論,當然要做個甩手掌櫃。
潘美和李繼隆不知他的心意,見官家如此信任,不由感激涕零,哪有不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道理,很快,一個行動方案在這三大智將的聯手謀劃下便熱氣騰騰地出爐了。
這時,營帳外已飄起了零星的雪……零星的雪花,如飛瓊碎屑,一大早,耶律休哥從各路兵馬中精挑細選的八萬鐵騎便渡過唐河,在定州城外列開陣勢,罵陣叫戰了。
攻堅非遼軍所長,頭幾年銀州一戰叫他們從摺子渝、折惟正揮軍攻城的場面上,首次領略到了漢人精良的攻城器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