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1頁,彭氏軍史評論,彭志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僧格林沁軍事上的勝利:
第一,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並派出林鳳祥、李開芳等的兩萬餘名北伐軍攻到河南省,9月,鹹豐帝任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相當於司令),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相當於參謀長),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在天津南王慶坨狙擊北伐軍,北伐軍戰敗,撤退到連鎮一帶。僧格林沁追擊並最終剿滅了林鳳祥、李開芳兩支被分割包圍的北伐軍。這裡有個問題提請各位同仁注意:清軍是在兵力糧秣等各方面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剿滅的北伐軍的,林鳳祥、李開芳雖敗猶榮,僧格林沁雖勝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
第二,1859年,僧格林沁指揮大沽口海戰,英法新任駐華公使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企圖在大沽口登陸,不聽中國軍隊勸阻和警告,僧格林沁下令開火,經過一天一夜激戰,擊沉4艘敵艦,重傷英國海軍司令何伯少將,斃傷英法聯軍434人。這次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對外戰爭中的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不過它的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它的軍事意義。
第三,1860年-1864年,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朝廷授權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倚重騎兵優勢和五省提供的兵力進行征剿,有點專業對業餘的感覺,這時的捻軍尚比較地散漫,缺乏訓練,僧格林沁用分化瓦解與重兵徵討的手段,收降劉餓狼和小白龍等十幾萬捻軍,擊潰了以卵擊石的十幾萬捻軍,擒殺沃王張樂行和蘇天福。
僧格林沁軍事上的失敗:
第一,失守大沽、天津以及張家灣、八里橋慘敗,尤其是八里橋之戰,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和勝保各率一軍分東西兩路共三萬大軍迎戰英法聯軍,鏖戰三、四個小時,西營的僧格林沁的馬隊首先被英法擊潰;東營的勝保驍勇異常,衝鋒陷陣,左頰左腿中彈,陣營亦亂。僧格林沁的潰退,是導致清軍全面崩盤的主要原因。瑞麟領一軍繼續在八里橋與法軍激戰,終亦被迫西撤。
第二,征剿賴文光、張宗禹的捻軍,成為&ldo;常敗將軍&rdo;。賴文光、張宗禹組織的捻軍和以前的捻軍完全不一樣了。賴文光原來是太平天國的遵王,是陳玉成手下的重要將領,他帶來一大批天國的舊部和大將,用天國的兵制和兵法對捻軍進行了全面的改造。賴文光在襄陽、鄧州連續擊敗僧格林沁;1865年1月又再次擊敗僧格林沁;並調動僧格林沁四處瞎跑,僧格林沁的馬隊胖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僧格林沁被人們嘲諷為&ldo;常敗將軍&rdo;。
第三,捻軍佯敗,狂奔一千里,1865年5月18日,追紅了眼的僧格林沁率一萬一千名蒙古馬隊窮追不捨,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捻軍預設的包圍圈,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獒等均被擊斃,僧格林沁全軍覆滅。僧格林沁本人據說是被一個小孩子叫張皮綆的一刀給戳死在麥田之中,悲哀啊悲哀!唯有總兵陳國瑞重傷逃脫。
(本文系彭志文原創,版權所有)
鮮為人知的捻軍名將
更新時間2005-8-6 17:21:00 字數:2439
清朝中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反清的結社組織,稱為捻黨,捻黨的發源地在淮北的肥水和渦河流域,&ldo;捻&rdo;是淮北的方言,是組、群的意思。其成員主要為貧苦的百姓和手工業者。19世紀中期的時候受到太平天國的影響,捻黨舉行了反清的起義。就這樣成為了捻軍,是我國清代北方一支重要的農民軍,它的發展曾影響到18個省,堅持鬥爭了18年,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北方的其他農民起義,給予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
捻軍從1855年,張樂行稱&ldo;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