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ot;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ot;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製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目前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大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抬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后行幸圖》中,皇后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製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圖十)。這把扇的製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線,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我國從宋代起大量製作摺扇(又叫&ot;摺疊扇&ot;、&ot;聚頭扇&ot;),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圖十一),多數用紙裱糊(圖十二)。宋代趙彥衛認為我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ot;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ot; 其實我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iddot;劉祥傳》:&ot;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ot;《通鑑》注云:&ot;腰扇即摺疊扇。&ot;我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圖十三),這件名為&ot;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ot;的漆器現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ot;園林仕女消夏圖&ot;,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圖十四)。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摺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格格今天也苟住了

枝匝

師父,我只是一隻小老虎啊[穿書]

劉正正

農家契哥兒,惡霸乖乖種田

千梔子

宗主如何防止男主入魔

雲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