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先後存在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早期的遺存,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又稱為甘肅仰韶文化,為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的變體,年代為前3300~前2050年。齊家文化起源於陝西龍山文化,隨著不斷向西發展,又承襲了馬家窯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實質上當屬龍山文化的變體。齊家文化早期年代為前2000年,已普遍出現銅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於甘肅西部的火燒溝文化,則已進入比較發達的青銅時代,年代為前1900~前1700。

黃河下游地區較早的文化是山東滕縣發現的青蓮崗文化,它分佈於淮北、魯南之間,年代為前5400~前4400。北辛下層的石磨盤和青蓮崗、大墩子下層的陶支架、彩陶等,先後與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有某些聯絡;而青蓮崗的寬簷釜和角形把手,又與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密切相關。青蓮崗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先驅。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佈在山東境內和江蘇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東和遼東半島一帶也有零星發現。年代為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到了晚期,它還深入豫中地區,如在平頂山寺岡、偃師滑城等地都有發現。遼東半島旅順郭家村下層,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證據。

山東龍山文化(典型龍山文化),它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的。它的分佈以山東為主,也包括江蘇、河北和遼東半島等部分地區。以兩城鎮、城子崖、嶽石為代表。年代為前2500~前1600年。它曾與河南龍山文化並存,下限則較晚,當中原地區已進入商代之後,山東龍山文化還延續了一個時期。山東龍山文化與中原的青銅文明有某些聯絡。

長江中下游為連續的沖積平原,地勢坦蕩,湖澤較多。屬於中亞熱帶溫熱潮濕的氣候,大致與今兩廣和雲南地區的氣候接近。這裡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都以稻作農業為主。在幾個區域內,各自形成了不同序列的幾支新石器文化。

長江中游的江漢地區和三峽地區,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湖北龍山文化3種新石器時代遺存。此外在鄂西北和豫西南的漢水流域,存在著具有較濃厚地域性因素的仰韶文化遺址。大溪文化主要分佈在川、鄂的三峽地區,鄂西南和湘北一帶。它與仰韶文化之間存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年代為前4400~前3300年。屈家嶺文化分佈在湖北境內和豫南一帶,與廟底溝二期文化有著密切的文化聯絡。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年代為前3000~前2600年。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與中原的龍山文化有較大的區別,年代為前2400年。這3種文化有繼承發展的關係。

長江下游江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還包括北陰陽營的文化遺存。南京北陰陽營遺址與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有相似之處,但這裡彩陶和角形把手較多,為馬家浜文化所罕見。如果將寧鎮山脈和秦淮河連線成的丘陵地帶,以及相鄰的安徽境內的長江南北等地作為一個文化區,或可命名為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第三期文化,與北陰陽營在文化因素和地域上都比較接近,是否屬於同一文化體系,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薛家崗三期文化的年代為前32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分佈範圍限於杭州灣和舟山群島,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發現的成堆稻殼,為亞洲最古老的稻作遺存。河姆渡遺址3、4層的年代為前5000~前4000年。

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不包括羅家角4層),分佈在太湖流域,時間為前4300~前3300年。繼馬家浜文化發展起來的是良渚文化,年代為前3300~前2200年,在文化特徵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軍事資料百科

隨風落葉

活在亂世

混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