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一章 這不合理,朱棣重生土木堡,崛起的石頭,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用,說白了,就是已經爛大街了。
而且只靠秀才的福利,現在也只能讓一個讀書人勉強混個溫飽,這才會有窮秀才這種稱謂出現。
秀才想要補官,除了去等如今這場景泰年恩科之外,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往上考,考到舉人。
然而類似於這場恩科的機會,大明立國至今近百年,也就遇上這麼一回,之後還有沒有,需要等多久,這都是未知數。
從秀才往上,舉人和進士也不是每年都考,進士就是每三年一次,而且名額非常有限,無論參加的人有多少,每年能金榜題名的人還是那些。
人的一生能等幾個三年?
最青春精力旺盛的二十到三十歲,不過也就能趕上十次,而且是越往後考上的機率越低。
因為年輕人一直都有,每一次考科舉的人不會因為你沒考上他就給你留一個名額,競爭者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
自洪武年以來,讀書人就沒有少於幾百萬的時候,而每三年進士錄取的金榜乙榜統共才區區兩三百人。
朱棣也從這次恩科官員補錄的火熱程度上看出來了,全國上下每年有多少人年年讀書,就等著補錄,就等著下一次科舉。
這種情況下,補錄多少人,科舉增錄多少進士、舉人,那都是不夠的。
從讀書人方面看,讀書人的人太多了,已經超出朝廷需要的官員和候補官員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
【推薦下,換源app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huanyuanapp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這麼多的人,每天就讀那些屁事兒不頂的文章,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做官。
然後想做官的這麼多,最後真正的清官和名臣能出幾個?
朱棣和那個西方傳教士聊了很久,也是覺得茅塞頓開,意識到如今大明教育上存在的問題。
人人讀書只為做官,把所有的腦子都用在怎麼透過科舉上了,那火器創新誰來?刀槍創新誰來?戰法創新誰來?
不創新,這點老本要再吃一百年嗎?
朱棣可是親眼見到,新設立的天工局,負責研究火器的那幫人,可是沒有幾個人讀過書的,都是各地調集的衛所匠戶。
那些有學識涵養的人,不去這些地方搞創新,為大明的持續強盛服務,反而都聚到北京來擠破頭,就為了一個小小的官職。
這合理嗎?
這不合理!
這麼下去,大明以後得成什麼樣子?
朱棣第一次意識到了目前科舉制度的弊端,並且決心要進行改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