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八章 學堂樂,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七月二十二日一大早,張原請西張大兄張岱相陪去府學宮後的社學拜師求學,小奚奴武陵提著個大籃子,籃子裡有新鮮的蔬菜四色、米糕一磚、酒一壺、肉兩斤,這是拜師的贄見禮。

大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下詔立社學,每五十家就要立一社學,以便良家子弟求學,社學都是官辦,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免費,社學蒙師由當地縣令聘請,俸錢也由縣署支付,學生除第一次拜師需要贄禮之外,一般也不再交費——

永樂、宣德年間社學最為興盛,人稱“家有弦誦之聲,人有青雲之志”,朱元璋透過科舉之路把天下士子的心給籠絡住了,但嘉靖以後私學興起,有些州縣的社學就逐漸廢馳了,紹興府是文風鼎盛之地,社學辦得較好,僅山陰一縣就有社學近兩百所,府學宮後的這一處社學近年因為有良師指教,儒童中考取童生、補生員的比其他社學多,所以來此求學的儒童竟有四十多人,而一般社學不過一、二十人——

府學宮後社學位於府河左岸,距張原家不過一里地,原是一處神廟,供奉的神祗是無名之輩,嘉靖時毀淫祠,神廟就改作社學了,從大門進去是一個方形的小院,那社學蒙師已經立在學塾門邊等候新入學的儒童,是個瘦削的中年人,白淨面皮,鬍子稀疏,兩眼無神,張原向他作揖行禮時這蒙師還打了一個哈欠,待接過張原親手呈上的拜師贄禮才臉露笑意,嗯,肉菜都還新鮮。

新入學的儒童要由父兄陪伴拜見蒙師,張原父親不在家,張原也沒有同胞兄長,只有請族兄張岱來,張岱一見這個打哈欠的蒙師就是一愣,作揖問:“原來是兆夏兄,曾先生已經不在這裡了嗎?”心想:“周兆夏也能當塾師!”

新來的蒙師周兆夏自然不會不認得神童張岱,二人都是本縣生員,周兆夏是二十年的老生員了,呵呵笑道:“宗子賢弟,少會,少會,那曾先生老母病故,回家奔喪去了,這裡的儒童暫由愚兄教導。”

張岱看了看族弟張原,笑了笑,說道:“介子,那你就在兆夏兄這裡學兩天吧,我不能多待了,明日便要去武林。”

周兆夏道:“宗子賢弟是去應鄉試吧,預祝高中,愚兄現在功名心是淡了,只以啟蒙後學為業。”

張原道:“大兄明日幾時動身,我為大兄送行?”

張岱擺擺手:“不用了,你好好在社學讀書,別學燕客的樣。”說完,一邊搖頭一邊笑,走了。

張原雖然覺得大兄張岱的神態有些奇怪,卻也想不明白是為什麼?

周兆夏領著張原進學堂,學堂高敞,原是做神殿的,現在擺著幾十張桌椅,卻只有十幾個學生稀稀落落坐在那裡,見到張原進來,好奇地看過來,張定一也在其中,起身叫了一聲:“介子哥。”

邊上一個儒童便問張定一:“你叫他什麼,戒指?他家開戒指首飾鋪的嗎?”

又有儒童低笑道:“這麼大個子了才來讀書,有十六歲了吧,嘻嘻,站在那裡的樣子好傻。”

張原也覺得自己有點傻,這裡的儒童最小的才七、八歲,大多數是十二、三歲,倒是有一個年齡看上去比他還大的,卻是木愣愣的——

張原心道:“我要從小學一年級讀起嗎?”

“安靜,安靜——”

蒙師周兆夏一拍醒木,然後向諸生介紹張原,張原向諸位同學施二拜禮,同學們還禮,這就完事了,也沒說要拜孔子拜梅花鹿什麼的。

周兆夏把張原叫到一邊,問:“《三字經》讀過沒有?”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的先習《三字經》,然後是《百家姓》、再後是《千字文》,周兆夏看這張原十五歲才入社學,恐怕是幼時頑皮搗蛋不肯讀書的,所以才這麼問。

張原答道:“四書五經學生都已讀過了,進社學是向老師請教制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