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八章 歪打正著,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零八章歪打正著
艄工搖起櫓,烏篷船悠悠輕晃著返航,王思任吩咐道:“先送張原回山陰。”
烏篷船行至會稽水門外,便折向另一條水路往西去山陰,這時,天色愈發陰沉,北風颳得愈發急了,船艙裡昏暗如暮,船頂竹篷被凜冽北風吹得“噼啪”直響,靠艙門坐著的武陵剛把碗裡最後一口擘麵湯喝完,正咂嘰著嘴巴回味呢,厚厚的門簾“呼”的一聲被風颳開,隨即又垂閉,武陵覺得臉冰冰的,看碗裡,有幾朵晶瑩的雪花正慢慢融化——
“下雪了,又下雪了。”
武陵叫了起來,放下碗筷,探頭鑽出艙門布簾,看了看空中正飄飄而下的雪花,對搖櫓的艄公道:“大叔,下雪了。”
那艄公笑道:“你們小孩子喜歡下雪是吧,我們可不大喜歡,今年冬天太冷,果樹都要凍死了,明年叫你沒謝橘吃。”
武陵咋舌道:“樹都會凍死,不至於吧。”
艄公道:“這可難說。”
……
王思任聽到武陵與艄公的對話,喟然嘆道:“萬曆十三年京師大旱,皇帝步行十餘里至天壇祈雨,而近年天災不斷,或大水、或大旱、或蝗蝻、又或水而復旱、旱而復蝗,乃有群鼠渡江,食民間田禾殆盡之災異,皇帝卻無動於衷,連蠲賑的奏章也留中遲遲不發,這國運眼見是越來越頹了。”
張原小心翼翼問:“老師,皇帝多年不上朝,到底是什麼原因?”
王思任道:“原因很多,和臣子慪氣,體軀過胖懶得動彈,病足痛風,諸如此類。”不想和張原多說宮禁之事,轉而又說災荒:“四年前我在西安府興平縣為令,就遭遇一次大旱,若等朝廷發放賑災錢糧,百姓都餓死或者逃散了,只有求告地方大戶、組織義倉,才勉強支撐過去。”
張原道:“老師,學生知道福建那邊有耐嚴寒乾旱的番薯、土豆和玉米,適合山地種植,只需播種,來年就有收成,雖沒有米、麥值錢,但遇旱災,可以讓百姓充飢延命,尤其是陝西,三年兩旱,最適合種植這些耐旱的農作物。”
王思任點頭道:“這個我也聽說了,似乎是從呂宋、爪哇那邊傳過來的種子,京師那邊叫土豆為土芋,果然耐旱易種,但陝西卻未見有人種植,這個並非地方官想推廣就能推廣的,那些擁田數千上萬畝的地主只肯種能賣錢的稻麥,既如江南富庶之地,很多良田連稻麥也不種,種瓜果、種桑麻,什麼值錢種什麼,一旦遇災荒,就無餘糧了。”
張原心道:“別的地方也就罷了,陝西是一定要大力推廣種番薯玉米的,只要能填飽肚子,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就煽動不起那麼多農民造反,當然,明朝滅亡絕非是沒有推廣番薯,土地兼併、吏治**、黨爭不斷才是滅國的主因,靠番薯救國顯然有點荒唐,但推廣番薯絕對是能延緩危機爆發行之有效的捷徑。”說道:“番薯、土豆和玉米不需佔用良田,山坡、荒地皆可種植,老師再出仕為官時,還需努力推廣才好。”
王思任對張原這麼鄭重其事說番薯有些奇怪,不過張原關心時務顯然是好事,現在的秀才士人哪個關心這些事,笑道:“我賦閒在家,現在名聲還沒你響亮,你好好努力吧,早日科舉出仕,專門推廣番薯種植去,哈哈。”
王嬰姿也笑將起來,看著張原說道:“番薯縣令。”
沒辦法,話只能說到這個份上,這事還真得他自己一步步去做,現在人微言輕,說了也沒人當一回事,王老師雖有憂民之心,也絕料不到大明朝只有三十年國祚了,現在的江南可是一片繁榮景象哪——
張原笑道:“待學生科舉出仕,那番薯種子都爛得沒影了。”
說說笑笑,船到了山陰縣城八士橋,八士橋離府學宮不遠,張原道:“老師,學生就在這裡上岸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