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四章 春秋房風波,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會把進士名額的絕大多數給佔去,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鄉村裡巷都是書聲琅琅,販夫走卒中都有很多人能識字,而北方的讀書人少,就是讀書人,往往除了八股之外,一無所通,所以北方舉子考不過南方舉子,試舉二例,單是江西吉安一府,有明一代就出了十一位狀元、八位會元、三十九位解元;福建莆田一縣,歷科中進士者三百二十四人,遠比北方一個府還多,這若是不加以地域限制,那北方人等於是陪考了,這肯定會造成北方士紳的強烈不滿,引發政治危機,故而朱元璋分南北捲來取士,保證北方舉子的錄取機會,南方士人雖然也不滿,但好歹南方十佔六,還能忍受,而且殿試一甲、二甲依然是南人佔絕大多數,正是因為這南北卷制度,才會有異地冒籍的弊端,曾有一個浙江籍舉人考了多次考不上進士,遷到河南,轉眼高中,後來就不允許舉人改籍了——

張鶴鳴看這份考卷是南卷,便在四位閱卷官薦上來的南卷中翻找同一編號的首場考卷,但找了一個遍,沒能找到,心想:“二場能作出如此制藝的,首場也肯定好,難道是還沒閱到那份卷子?”便讓徐光啟等三位閱卷官在尚未閱完的首場硃卷中找一下,把這一編號的硃卷找出來給他,但徐光啟三人在案頭首卷中沒有找到這一編號的卷子,連落卷中都找了一個遍也沒找到——

一個閱卷官問:“會不會分錯了,首卷分到二房去了?”

分房閱卷,首卷送到哪一房,後面同一編號的硃卷也會繼續送往該房,當然,出錯也是可能的,張鶴鳴便持了這份二場硃卷到《春秋》二房去,一一對看那四百多份首場硃卷,卻還是沒找到同一編號的考卷,這讓張鶴鳴好生納悶,首卷怎麼可能不翼而飛呢!

徐光啟猶疑道:“前兩日我曾貼出一份考卷,那份考卷犯了先帝廟諱,不會就是那份卷子吧?”

張鶴鳴愛才,這份二場考卷實在優秀,不忍錯過,擢撥出優秀人才也是房官的榮譽,便讓徐光啟去至公堂核對一下。

徐光啟到至公堂一看,貼出的這份卷子果然就是他們到處要找的那份首卷,既已貼到牆上,當然沒有再揭下來的道理,徐光啟回到閱卷房對張鶴鳴道:“張大人,實在遺憾,那份首卷果真犯諱了,沒法薦上去。”

張鶴鳴頗為失望,嘆道:“可惜了,可惜了,這位才華橫溢的考生只有等下科了,又是三年寒窗啊。”

徐光啟把那份二場硃卷取過來看,越看越覺得這象是張原作的,但張原那麼心細的人,怎麼可能會在首場首藝出現那樣明顯的錯誤!

徐光啟搖搖頭,覺得不可能,他沒把這份硃卷立即棄到落卷堆中,而是放在一邊,繼續閱卷。

二月十九,第三場的策問卷也送上來了,這時該薦上去的卷子都薦上去了,三場策問素來不受重視,閱卷官們短短几天時間批閱了數百萬字,也疲倦了,沒有精力再細看這第三場的卷子,都是根據已經確定要薦上去的那近百份前兩場硃卷的編號,找出相對的第三場硃卷,粗看一下,沒有犯諱之處就行——

徐光啟特意找出那個首藝被貼出者的第三場硃卷,三篇策問關切事理,明白正大,沒有浮華之詞,卻有真知灼見,看了這三篇策問,徐光啟心中的憂慮愈發深重,從二場、三場的制藝來看,這極有可能是張原的考卷,但張原怎麼會出這樣低階的錯誤,這好比圍棋國手自填一眼死大龍,按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是智者千慮,終致一失嗎?

這後兩場制藝實在優秀,讓人割捨不下,不管是不是張原的,徐光啟都要再去至公堂看看那份貼出之卷,後面六篇他還沒看過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