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風圈外,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梃擊案發生的次日,即五月十六這日,不僅六科廊的給事中們早早獲知了訊息,翰林院、詹士府的清貴閒官,六部衙門、太常寺、通政司、宗人府、錦衣衛、五軍都督府的大大小小官員們也幾乎在來到衙門的那一刻就得到了梃擊案的傳言,一時人人變色,議論蜂起,而且流言如投石擊水一圈圈外漾迅即傳佈開來。
且不說北京外城,單是周長四十五里的內城,若有人騎快馬沿主要街道大聲宣揚刺客闖東宮之事,要在內城各個坊市都通知到的話,只怕一天一夜都跑不過來,但謠言或者流言不僅長腳而且還是飛毛腿,飛毛腿還不夠快,應是插翅膀的,就在這日的中午,北京城各個曲巷裡坊、茶樓酒肆、商鋪客棧、車行驛舍,談論的都是昨夜的梃擊案,一個個唾沫橫飛,宛若親眼所見。
這些庶民百姓,既有想象皇帝在金鑾殿上左手一根油條、右手一塊燒餅的幸福生活,也有按照唐傳奇、宋話本,甚至志怪小說裡那種英雄好漢、神仙鬼怪來臆測宮廷爭鬥,他們說,鄭貴妃命國舅鄭國泰從水泊梁山請來了三十六條好漢從皇城厚載門一路殺進宮城東華門,這些亡命之徒個個形貌怪異,能飛簷走壁,手中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殺得宮城守衛節節敗退、屍橫遍地,這些鄭氏黨徒衝進了東宮,幸好東宮太監中也有高人,葵花寶典什麼的都練過,而且太子是儲君、未來的萬民之主,自有天上的南極仙翁、黃巾力士、六丁六甲保護,這才僥倖逃過一劫,但東宮之中血流飄杵,太監、宮娥死了一大半……
流言、謠言混雜,各種版本不一,但共同點就是認為闖東宮意圖謀害太子的就是鄭貴妃一黨,鄭貴妃欲廢太子立福王的傳聞不是一天兩天了,從國本之爭、三王並封、妖書案到現在的梃擊案,謠言滋生的土壤極是肥沃,所以關於梃擊案的謠言上午還只在內城傳播,下午就擴充套件到外城,大興、宛平二縣也傳得沸沸揚揚,紛紛揣測是鄭貴妃在背後搗鬼,儒家正統觀念深入人心,長子朱常洛為儲君是名正言順的,鄭貴妃、福王妄圖篡位是禍國殃民,京城各種風議的矛頭都指向鄭貴妃和鄭國舅,人情洶洶,皆為東宮鳴不平。
當然,市井小民的情緒並不能立即影響到萬曆皇帝對梃擊案的態度,關鍵是各臺垣官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飛往內閣,有好幾位給事中、御史一天數道奏疏,力請將闖東宮的人犯交由刑部審訊,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大明律規定的司法審判部門,這等大案必須由三法司會審才能服眾,在對待梃擊案這個問題上,大多數京官是傾向於查明真相的,不但東林黨力主嚴查,以亓詩教為首的齊黨也要求追究宮衛的責任並給太子以妥善的保衛,至於鄭氏一黨呢,起先是想不動聲色、保持鎮定的,但很快發現矛頭直指他們,他們很冤啊,也許心裡曾想過這麼幹但畢竟什麼也沒幹,這麼個屎盆子突然扣上來,京城中的那些流言蜚語誰受得了啊,所以也要求徹查,自有黨爭以來,東林和三黨從來沒有這麼一致過。
內閣首輔方從哲和次輔吳道南自然也得順從眾意,把奏疏呈遞上去,票擬的處理意見也是要求由三法司會審,萬曆皇帝能壓制太子朱常洛不要追究此案,卻無奈臺垣官何,又鑑於京中謠言蜂起,於梃擊案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八日,萬曆皇帝終於下旨由三法司會審此案,案犯張差被移交至刑部大獄,刑部郎中胡士相、邱駿聲、刑部員外郎趙會楨、勞永嘉,以及初審此案的御史劉廷元一道奉旨查辦此案,此案萬眾矚目,朝堂百官、京中士庶都在翹首等待二審結果。
梃擊案一石擊起千層浪,東宮的安危引起士紳民眾的強烈關注,這正是張原期待的效果,這是在警告鄭貴妃一黨,讓他們看看民心向背,莫看太子不受皇帝寵愛,但既然儲君名分已定,太子的根基就不是鄭氏一黨能撼動的,國本之爭數十年,皇帝都得向祖制、向外臣屈服,其他人又能掀得起什麼風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