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八十六章 好漢不吃眼前虧,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軍就是去搏命,不搏命如何能得升遷,介子少爺說不出三年遼東就有大的戰事,我就盼著那一天,杜參將原是遼東總兵,熟知遼事,只要遼東開戰,朝廷肯定要重用杜參將,那我也有了用武之地——真真放心,你爹現在弓馬嫻熟,延安衛武藝強過我的並不多,去年追擊套寇,我一人射殺二敵,搠死一敵,以斬獲三顆首級為頭功,讓了一顆首級給杜參將的一個親信——”
暮色中,父女二人回到東四牌樓商氏四合院,穆真真將燈市街的事向張原說了,又道:“少爺,婢子和爹爹就這樣跑了是不是不大好?”
張原笑道:“當然要跑,難道還等著被訛詐。”又道:“那馬車裡會是姚宗文嗎,那倒真是巧了。”
這只是件小事,張原並未在意,他現在的心思在東宮,等著那巨石落水激起的滔天波瀾——
五月初一,張原照常去翰林院喝茶、看邸報、做筆記,這日給庶吉士講課的是詹士府左春坊左贊善徐光啟,講的是《甘薯疏》,徐光啟希望庶吉士能有務實之學,庶吉士在翰林院的學業很輕鬆,除了練習書法外,每月只須按命題交呈內文三道、詩三首即可,當然,上課是每天要上的,所授課業不專限於四書五經,只要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學問都可以講——
庶吉士制度是為了培養平章軍國的高階官員,所以很重視實際政務,但在以往,實務之學還是很少有人講,因為負責庶吉士教育的教官本身就是沒有實際施政經驗的翰林院和詹士府的詞林官,學識是很淵博,人品也好,但就是講不來經世致用之學,就是講也是很迂闊空泛的,承平之時無所謂,但當此災荒遍地、危機四起之時,空談道德文章哪裡有薄薄一冊《甘薯疏》有用,可翰林院學堂裡的這些庶吉士顯然對徐贊善講《甘薯疏》不以為然,便有庶吉士借孔子的“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來抗議徐贊善給他們講這些農書,徐光啟道:“諸位皆是天下英才,乃以為此是無謂之事乎?國家典章制度,必考其詳,治亂安危,必求其故,安常處順,通變達權,皆是諸位需要學習的,政事一途豈詩文能概括?此次殿試,皇帝欽點的狀元策文不正是因為關心時務並有創見才能脫穎而出嗎?”
《甘薯疏》得以繼續講吓去——
翰林院的官員和庶吉士中午都是在院中膳房用餐,伙食由光祿寺負責提供,午休之時,徐光啟與張原說起講堂之事,張原道:“選也詩文,教也詩文,所學與實際政務完全不相干,這樣是養相才嗎?弟以為庶吉士講官除了翰林院和詹士府的資深官員外,還應請六部堂官、各省巡撫講各自熟悉的政務和民生民情,每月至少安排兩堂這樣的課業,這樣才是培養人才的途徑。”
徐光啟讚道:“賢弟所言極是,我也是這麼想的,只是要施行起來極難,官員大都安於現狀,而且黨爭讓人疑神疑鬼,若有人提出什麼改革措施,其他人首先想的不是這措施是否與國與民有利,而是揣測因這改革哪一黨人會利益、哪一黨人會受損,一有事就互相攻訐,以致改革政令難以出臺。”
張原道:“這事由我寫一份條陳向劉院長建議,然後再讓幾名庶吉士也一起提出要求。”
徐光啟知道張原在新科進士和庶吉士當中很有影響力,說道:“我也以詹士府講官的身份同時提出這一建議,劉院長也掌管詹士府。”
正說到劉院長,忽見一個文吏急急進來向侍讀學士郭淐稟道:“劉院長在禮部衙門突然暈厥,昏迷不醒,已傳太醫院醫官救治,醫官說是中風。”
張原與徐光啟面面相覷,張原心道:“劉楚先院長看著心寬體胖、滿面紅光,卻原來是高血壓啊,大明朝沒有腦外科手術,腦溢血的話很危險,看來六部堂官又要少一位了。”
兩日後,傳出禮部尚書劉楚先病故的訊息,禮部以諡請,萬曆皇帝詔下,贈劉楚先為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