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六章 怒雨,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想到在一個遊方和尚嘴裡也兜出董其昌這麼多醜事,極是惱怒,喝命將這yin毒禿驢杖斃。

一通亂杖,yin僧陳賓竹抽搐著一命歸西,兩個美婢嚇得渾身如篩糠,抖成兩團。

黃國鼎覺得自己也快要中暑昏倒了,回頭看看董宅緊閉的朱門,那刺眼的紅漆讓他心裡煩惡,心道:“董玄宰不交出兒子,我難道就一直守在這裡”當下命劉同知和蔣通判留在這裡,他讓衙役開道,帶著玉墨、驪珠二婢還有汪大錘回府衙,他不想給董祖常當看門犬了,讓理刑廳的吳推官來處理這事吧,這本是推官之責,而他黃國鼎則要託病暫不理事了——

黃國鼎和一眾官差一走,只留劉同知、蔣通判等少數官吏在此,董宅門前數千人起先都是一靜,一時間有點不知所措,都看向張原這群秀才,唯秀才們馬首是瞻,張萼喝道:“打進去,活捉董祖常”

劉同知喝道:“緝捕兇犯是官府的事,汝等生員豈可胡作非為。”

張原忙將三兄勸住,三兄張萼做事是不計後果的,他張原卻不能這麼魯莽,今日既要嚴懲董氏父子,又要保護好自己,因為煽動百姓打進去,固然痛快,但亂民無法約束,若造成房屋焚燬、人員傷亡,他們這些首倡的生員必受懲處,所以要另想辦法捉拿董祖常,而且得約束住民眾,不能讓混在其中的潑皮無賴從中鬧事打搶,事後反而由他們這些生員承受罪責——

張原這邊除張岱和張萼外,還有翁元升、蔣士翹,以及後面趕來的的華亭生員十餘人,張原與諸生商議了一會,要對付董氏父子還得藉助官府之力,董其昌的門生黃國鼎走了,這劉同知和蔣通判可以爭取,張原便與翁元升和另一位華亭生員杜士全去見劉同知和蔣通判——

張原道:“劉大人、蔣大人,董宦父子為害一方,造成民怨沸騰,兩位大人也都看到了,這是董宦多年作惡積聚的民怨一朝爆發,黃府尊有意偏袒董氏,不肯抓董祖常歸案,現在又一走了之,把這難局留給兩位大人解決,好比洪水將至,卻留兩位大人在此守堤,一旦堤潰,兩位大人何以自處?這各方百姓蜂聚蟻合,其中必有輕剽貪利之徒,一旦亂起,趁勢燒搶誰能控制,如此大亂兩位大人能辭其咎否?”

劉同知和蔣通判對視一眼,這個張原年未弱冠,當此眾情洶湧之時還能如此冷靜、思慮周詳,實非等閒啊,劉同知點點頭,卻問:“依張生之見,又當如何?”

張原道:“抓捕董祖常,以平民憤。”

張萼叫道:“董其昌是元兇,若無董其昌,他的幾個孽子如何作惡,這回把董其昌一起抓了。”

張原笑了笑,說道:“這回只抓董祖常。”張原心裡很清楚,抓董其昌不是地方官能有的權力,象董其昌這樣以從三品高位致仕的大鄉紳,又是東宮老師,除了朝廷要治他的罪,地方官員哪裡能懲治他,但只要揪出董祖常並治罪,董其昌身敗名裂之日也就不遠了——

松江府劉同知對董氏危害鄉里早有不滿,方才董祖常又那般囂張吼叫,劉同知很是惱怒,目下形勢危急,民怨如火,稍一處置不慎就全釀成聲勢浩大的民變,他也認為必須抓捕董祖常歸案以平民憤,便與蔣通判了一會,對張原等人道:“董祖常閉門不出,我等又不便破門而入,奈何?”

張原道:“兩位大人可以曉諭董宅中奴僕,要他們離開宅中,否則一併治罪,如此,宅中必亂——”

卻在這時,聽得有人大叫道:“董其昌父子要乘船逃跑”

隨著這一聲叫,天上陡然雷聲震響,就好似雷神戰車從眾人頭頂隆隆馳過,悶了半天的大雨“刷”地就下來了,民怨所激,暴雨如怒。

翁元升叫道:“董宅後門那條小河直通白龍潭,再通大河往泖莊,那裡有董氏的大莊園。”

張原道:“兩位大人,不能讓董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