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四章 翰社首領之爭,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九曲廊橋上走過,看著橋下清澈的湖水和五月初綻的荷花,四望亭臺樓閣,讚歎不已,張原更是往事越四百年,想著那年他遊過的豫園,不勝今昔之感。
潘若甫先領著諸生遊園,最後來到三穗堂,三穗堂南臨大湖,堂前植松檜,湖上風來,盛夏蔭涼,這裡有大廳五間,可容百餘人鋪席同坐,坐於廳上看湖心亭渺然如浮水上,諸生皆贊此地是雅集佳處,共議時事和時文,時事自然是關於這次倒董,諸生議論紛紛,對張原料知董其昌會焚宅誣陷稱奇不已,這真是多算勝少算不勝啊,若張原沒料到董氏的這一狠招,那麼董其昌就會以無辜受害的形象徹底翻過身來倒打一耙,張原等諸生會被治罪,董祖源、董祖常會無罪釋放,那樣形勢就完全顛倒過來了——
松江府華亭、青浦、上海三縣共有生員一千六百多人,參加此次豫園雅集的有一百一十二人,不到十分之一,但在座的生員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下,是松江府生員中最活躍的一群,也最有壯志和意氣,所以當張原提出要成立一個跨省的大文社即得到諸生的熱烈響應,這些諸生不甘心侷促本縣,他們要遠地交友,跨郡跨省集會論文,增加自己的閱歷和名聲,張原的構想當然更宏大,先吸納松江府和紹興府諸生入社,以後凡大江南北志同道合的生員皆可入社,所謂志同道合,暫時僅指相與論文以備科舉,至於其他,那要一步步來,他會逐步以自己的理念來影響社員,現在第一步就是要以文社形式把諸生聯絡起來,還必須成立一個印書局,他控制的印書局要成為江南最大的書局,因為文字輿論的影響力是無窮的——
在座諸生熱烈討論文社命名,最後議定叫翰社,翰字有高飛、筆墨、文章諸多含義,正符合在座諸生以文章鳴世、以科舉博功名之意,松江府三縣,每縣公推一人為分社社首,兩人為社副,華亭縣諸生推舉少年才子夏允彝為社首,金琅之和翁元升為社副,青浦縣以楊石香為分社社首,陸韜、洪道泰為社副,上海縣以潘若甫為分社社首,張肯堂、徐轉迅為社副,有些諸生覺得社首、社副這名稱不甚響亮,和義倉主事者一樣了,便提議叫祭酒,張原道:“祭酒,國子監學官就叫祭酒,毋乃僭稱,還有,天師道治首也叫祭酒,這容易遭忌,還是社首、社副平易實在。”
諸生都認同張原的意見,當今之世,雖然法禁鬆弛,結社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文有文社、詩有詩社,就連曲中妓女也結社,但儘量少犯忌諱當然更好——
最後是推舉總社首,楊石香等人當然提名張原,絕大多數諸生也都覺得張原合適,張原名聲最響,焦太史的弟子,又是小三元,此次倒董,魄力驚人,才華、實幹皆出類拔萃,翰社社首非張原莫屬,但華亭分社社首夏允彝卻自薦為總社首,慷慨陳詞道:“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在下慨然自薦,願為翰社總社首,必能團結同志,壯大翰社,請諸位推舉我。”團團一揖。
夏允彝是華亭神童,與張岱一樣,十二歲補縣學生員,好學能文,能急人之難,在華亭諸生中名氣不小,今年十九歲,長張原兩歲,在座諸生見夏允彝跳出來與張原爭競,都是面面相覷,且看張原如何應對——
張原不是這次來華亭才知道這個夏允彝的,四百年後他就知道夏允彝的大名,夏允彝有個兒子叫夏完淳,也是早慧的神童,陳繼儒贊夏完淳“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清兵下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起兵抗清,兵敗,投水殉節,夏完淳被捕,不屈而死,年十七——
所以,夏允彝是張原很敬重的人,但這翰社他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只有等翰社按他的意願發展壯大後,他才能退居幕後,草創之初,豈能旁落。
張萼對夏允彝顯然不象張原這般敬重,冷笑道:“要做翰社首領,那就要拿出本事來。”
十九歲的夏允彝英俊挺拔,不亢不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