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七章 天大的秘密,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遠處的鼓樓敲起了禁鼓,三通鼓罷宵禁就要開始,南城兵馬司的軍吏喝令圍觀民眾各歸坊舍,張原讓秦民屏和馬祥麟趕緊回會同館,他要留下關注此案,當此遼東局勢日趨兇險之際,朝鮮對大明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此案必須查個水落石出,若真是朝鮮使臣傷害人命,那當然要按大明律懲處,若朝鮮使臣是被陷害的,那幕後主使絕不可能就是這幾個酒樓夥計、青袍掌櫃這麼簡單,其中必有蹊蹺,背後定然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朝鮮現任國王李琿是朝鮮王朝第十五任君主,李琿是前任國王宣祖李昖的庶次子,生於萬曆三年,其繼位經歷甚是曲折,萬曆二十年,壬辰倭亂爆發,倭人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率軍攻佔王京漢城,李琿同父同母的長兄臨海君李珒和弟弟順和君李琨被俘,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平壤,命十七歲的李琿暫攝國事,李琿年少老成,臨危不亂,在大臣李爾瞻等人的輔佐下,收攏敗兵和義軍,號召通國勤王,讓淪陷的朝鮮百姓看到了希望,隨後明軍援朝,與倭軍數度激戰,倭軍於次年四月撤出王京、退守釜山,開始議和,被俘的兩位朝鮮王子隨即送還——

倭亂平息後,宣祖李昖有意立李琿為世子,因為仁穆王后沒有子嗣,所以立庶子是可以的,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古訓,原本應該立庶長子臨海君李珒為世子,但臨海君李珒曾為倭人階下囚,懦弱無能,有失威儀,而且光海君李琿在攝國事期間得到了實力派權臣的支援,於是宣祖李昖於萬曆二十三年上表大明朝廷,請求冊封李琿為世子,而當時正是大明國本之爭最激烈的時候,萬曆皇帝有意立皇次子也就是後來的福王朱常洵為太子,但朝中大臣大多數支援皇長子朱常洛,朝鮮卻在這風口浪尖要求冊封庶次子李琿為世子,大明禮部就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為由拒絕冊封——

從萬曆二十三年到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李昖逝世,十四年間朝鮮四度上表請求冊封光海君李琿為世子,但大明朝廷就是不肯冊封,光海君李琿對大明極為怨恨,而且萬曆二十九年大明皇長子朱常洛歷經十六年的國本之爭終於被立為太子,仁穆王后又於萬曆三十四年生下了嫡子,按禮制應該立這個嬰兒為世子,李琿的焦躁、憤恨可想而知,萬曆三十六年他父王李昖去世後,李琿就在沒有大明冊封的情況下以世子身份即位,上表大明自稱是“權署國事”,請求冊封,萬曆皇帝惡其專擅,起先不予理睬,後來又考慮到朝鮮與大明世代友好,而且奴爾哈赤已經日漸強大,需要朝鮮牽制建州以保東北無虞,所以就以外邦遠國不必以中國禮制去要求為由冊封李琿為朝鮮國王——

李琿也算是大明國本之爭的受害者了,十四年的世子名位不正,造成心理扭曲,即位後不久就把對他王位威脅最大的一母同胞的兄長臨海君害死了,又宣佈仁穆王后為廢妃,到了萬曆四十二年又把仁穆王后所生的那個未滿十歲的幼弟永昌大君害死,這樣才覺得自己王位穩固了,李琿即位後對大明的禮數朝貢一如其父之時,使臣一年往來好幾趟,有冬至使(賀冬至)、正朝使(賀元旦)、聖節使(賀皇帝生日)、千秋使(賀皇太子生日)、歲幣使(進獻歲幣),若遇大明皇帝即位或者皇太子冊封,朝鮮還會派進賀使,此外還有謝恩使、奏請使等等,與大明關係是極其密切的,但這只是在大明強大的形勢下,光海君李琿對明朝廷有怨憤不滿也只得忍耐,而一旦大明遭遇危機,李琿絕不會無條件忠誠於大明的,其他人看不清這一點,張原卻是一清二楚,薩爾滸之戰,大明朝廷要求朝鮮出兵助剿,光海君一再推諉,陳兵義州邊境不肯向前,是當年援朝的統帥現為遼東經略的楊鎬嚴厲申斥下,光海君這才命姜弘立統領一萬三千士兵助戰,姜弘立出兵曾得李琿密旨,李琿要求姜弘立率軍觀變向背、相機行事,所以那一萬多朝軍沒有象杜松、馬林、劉綎統領的三路明軍那樣與八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