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四章 四壁荷花三面柳,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歲,身材高大,目光射人,頗為傲氣,不喜客套語,見張原出言就俗,便語含揶揄道:“張公子久仰文某什麼?”

張原含笑道:“文孝廉家學淵源,酷愛《楚辭》、專治《春秋》,書法宗東晉二王、畫技追元末四家,為人更是剛正高潔,在下仰慕文孝廉久矣。”

文震孟頗為詫異,他今日來拙政園只是一時興起,想看看這個倒董的張介子是何等人物,範文若事先也不知道他要來,原以為張原的久仰只是隨口敷衍的客套話,不料張原還真知道他,他在長洲雖然有點名氣,但連續六次會試落第,少年才子名聲也漸漸的泯然眾人了,這時聽張原盛讚他,乃苦笑自嘲道:“張公子對在下了如指掌啊,只是還有一事沒說,在下七次赴京會試,七次落第,這事也算出名,蘇州兒歌唱道‘文文起,七落第,赴京趕考急,歸來袖遮面。’唱的就是在下。”

張原心道:“落第七次了嗎,那還要再考三次。”

張原熟悉晚明史,這個文震孟是天啟、崇禎年間有名的剛直耿介之士,性情和劉宗周先生有點相似,也是東林黨中的著名人物,天啟年間彈劾魏忠賢,被廷杖革職,崇禎時起復,任宮廷講筵日講官時,崇禎有一次聽講時翹著二郎腿,這文震孟就閉口不講了,盯著崇禎帝的腳,這讓崇禎帝很尷尬,用袖子遮住膝蓋,然後慢慢放下腿,讓張原對文震孟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文震孟是天啟二年壬戌科狀元,天啟二年即公元一六二二年,而現在是一六一四年,文震孟還要再經歷兩次落第的折磨——

張原道:“文孝廉大才,暫時困於科場,早晚有名揚天下之時。”

範文若便道:“今日雅集,不能沒有論文辯難,文兄與張公子都是治《春秋》的,今日幸會,就在這荷風四面亭上暢言《春秋》如何?”

文震孟對張原頗有好感,再剛直的人也願意聽人美言啊,道:“正要向張公子請教。”

張原對馮夢龍道:“子猶兄也治《春秋》,一起來辯論吧。”

荷風四面亭單簷六角,四面通透,亭在水中央,坐於亭上,見池中蓮葉亭亭,蓮花盛開,岸邊柳枝婆娑,有抱柱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張原與文震孟、馮夢龍坐在亭中莞席上,近百名諸生圍亭聽講《春秋》,《春秋》在明朝時地位很高,朱元璋把《春秋》作為群經之首,認為孔子作《春秋》,明三綱,敘九法,為百王規範,修身立政備在其中,而在殿試取狀元時,往往偏向本經是《春秋》的進士,焦竑、文震孟的本經都是《春秋》,雖然如此,但《春秋》繁難,諸生還是願意治其他四經,畢竟狀元三年只有一個,不敢妄想——

馮夢龍著有《麟經指月》,文震孟是弱冠舉人,二人對有關《春秋》的典籍可謂無書不讀,而張原穎悟過人,師從黃汝亨、焦竑這兩位大儒,又有自己獨特的創見,三人辯難由淺入深,從春秋義理到三傳文采,妙語不斷,聽者屏息——

馮、文二人的學問不在張原之下,論博覽群書,張原比不過他二人,但張原勝在條理清晰,他對《春秋》學上起秦漢下至元明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春秋》既是經又是史,至魏晉南北朝則經史分家,唐代劉知幾標舉《左傳》是史文典範,而劉勰的《文心雕龍》則宗經,宋末以來,經史再次合流,這就是《春秋》學的文學化,至晚明更明顯,連八股文都文學化、小品化了,《春秋》豈能獨免……

不但馮夢龍、文震孟大受啟發,在荷風四面亭聽講的諸生都有茅塞頓開之感,張原的講《春秋》學從發源濫觴至發展分流,脈絡清晰、條理分明,給人以登高眺遠、一目瞭然之感,而馮夢龍、文震孟讀書雖多,但缺少張原這樣系統的領悟,這是張原的優勢,其中包含後世先進的學習理論——

夕陽西下,人影散亂,拙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