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七章 詩與血,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月初五辰時,張原一行出山海關,從此踏入廣袤的關東地界,視野所及,一座座烽火臺和記裡墩伸向遠方,天高地迥,海風自東浩蕩而來,使團旌旗獵獵,朝鮮書狀官金中清遙指東關一高臺對張原道:“張修撰,那是望夫臺,相傳是孟姜女尋夫處,望夫臺下有孟姜女廟——張修撰豈無思古之幽情?”
張原微笑,這幾個朝鮮使臣見他一路來只愛四處打聽軍防和民情,卻不吟詩作賦,不免詫異了,以前出使朝鮮的大明使臣都是一路行來一路詩,比如十年前出使朝鮮的詹事府左諭德朱之蕃,不但途經的山川名勝都賦詩,甚至連驛站客店都留下了詩篇,更與朝鮮官員賦詩贈答,好不熱鬧——
昨夜在山海關驛舍的題詩壁上,張原就看到朱之蕃與朝鮮使臣唱和的《山海關和金太僕韻》,同行的朝鮮副使許筠和書狀官金中清再三吟誦其中的兩句“客度關門迎曉日,山回海岸湧春潮”,以為妙極,張原卻覺得朱之蕃的詩平淡無奇,作詩是需要靈感的,“兩句三年得”有些誇張,但張口就來難免太濫,據說清帝乾隆是古來寫詩最多的人,長長短短上萬首,卻又有哪一首詩能流傳?+雅+騷+吧+有+愛+
然而作為天朝使臣,張原是有義務作詩的,朝鮮仰慕中華文化,派來的使臣都是精通儒學、能詩善賦之士,張原不作詩豈不是示弱,所以雖然遼東鼙鼓將起,詩照樣還得作——
“金參軍有寫孟姜女的佳句了嗎,在下洗耳恭聽。”張原讓金中清拋磚引玉。
金中清道:“敝國許舍人得了一首詩,想向張修撰請教。”
朝鮮副使許筠官居議政府舍人,職位在金中清之上,是朝鮮國有名的詩人,許筠策馬過來了,客氣一番便吟道:“二世經營四海豪,沿邊白骨似蓬蒿。但悲苦役筋骸盡,誰識深閨跋涉勞。石鏡千秋明夜月,秦城萬里委風濤。空穿地脈疲民命,剩得嘉山澤國高。”
吟罷,許筠和金中清都眼望張原,等待張原品評,最好是步韻和之。
阮大鋮也看著張原,阮大鋮有詩名,但他不是正使,而且這幾個朝鮮使臣只看重張原,並沒有請他作詩,阮大鋮默不作聲,看張原如何應付——
張原緩轡徐行,讚道:“許舍人吟得好詩,寓興亡勸懲之意,有詩史之風。”
許筠執韁拱手道:“張修撰過獎,張修撰是江南才子、傳臚第一,此情此景,定有佳句讓我等聆聽。”
張原道:“詩乃名器,情動於中方能發之於外,不是交際酬酢的工具,我等閒不作詩。”
許筠、金中清面面相覷,都有尷尬之色。
一邊的阮大鋮暗笑,心道:“張介子大言欺人,這恐怕鎮不住朝鮮人吧。”-雅-騷-吧-威-武-
卻聽張原又道:“但許舍人珠玉在前,在下勉強也要作一首出來請教。”極目遠眺,朗聲誦道:“嬴政昔不道,耀武北築城。暴師斷地脈,起洮連東瀛。死亡日枕籍,白骨如山撐。悲哉孟姜女,尋夫萬里行。覓骼不可識,一哭天地驚。風雲慘無色,鰲柱為摧傾。大節照白日,耿耿今猶生。望夫有高臺,千載配懷清。我來捫薜藶,覽古懷精誠。村巫走伏臘,廟貌飛疏甍。桑梓自古戀,草木猶哀情。長城今故在,徽號久非秦。不及此山石,長傳貞烈名。”
阮大鋮大吃一驚,他與張原也有三年的交情了,沒聽說過張原會作詩,但張原方才吟誦的這首五言古風格調高古、沉雄頓挫,這才是深得杜甫精髓的佳作,張介子深藏不露啊,八股文不用說了,詩也極妙——
再看兩個朝鮮使臣,連聲讚歎,敬佩不已,原先詩意盎然的許筠,此後再不敢在張原面前提詩,張原也落得清靜,不然這兩個朝鮮人吟詩作賦個沒完沒了,他沒那麼多心思應付,還不如向範通事多學點朝鮮語,張原叮囑範通事,不要把他學習朝鮮語之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