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七章 在廣寧,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奴屍首的腦袋砍下用石灰木盒盛放,這些首級是要帶到廣寧城的,得防腐處理一下,而屍體就地火化。

四名死亡的火槍手都是本地軍戶,由眷屬將屍首領回去安葬,除了衛所正常發放的撫卹銀之外,張原命張儒紳以魯太監的名義給這四戶每戶一百兩銀子,受傷的九個火槍手每人二十兩銀子,其餘火槍手每人一兩銀子——

張儒紳認為張原給傷亡軍戶的銀子太多,這是慷他人之慨,不是從建奴那裡得了很多金銀嗎,撫卹銀為何不從那裡面出,張儒紳心下不快,面上陪笑道:“張大人,這筆銀子可不是小數目,小人該如何向魯公公說明?”

張原道:“到了廣寧,我自會向魯公公分說。”

那十二名錦衣衛的屍首因為中途遙遠,暫時無法運回北京,只有以棺木盛殮,寄放在普慈寺,普慈寺原主持戒勉已罰作苦役,新主持是從廣寧來的。

在連山關,張原與穆敬巖和陳千戶幾人仔細檢查了那些建奴的遺物,首領扈爾汗是連環鎖子甲,頭盔是綢布加棉花,外裹鐵皮,貫以銅釘,極為堅韌,若非大力貫刺,尋常刀劍難傷——

熟知建州故事的朝鮮書狀官金中清說道:“時值盛暑,這隊建州長甲軍只披了一層護甲,而據在下所知,奴爾哈赤正式征戰時,麾下騎兵往往披三重護甲,重達八十斤,不畏箭矢和火器。”

一邊的客光先連連點頭,陳千戶卻不以為然,張原沒多說什麼,只讓陳千戶把這十三名建奴騎兵所佩戴的盔甲、軍械和所受的傷一一詳細記錄,他要帶到廣寧去。/雅/騷/吧/更新內容/不喜歡/樓中樓/

六月十八日一早,使團一行在陳千戶的一百名火槍手和一百名步弓手的護衛下離開連山關,六日後抵達廣寧城,遼東總兵張承胤、都指揮使韓原善、鎮守太監魯淮,還有剛從撫順巡視歸來的遼東巡撫李維翰都已得到連山關陳千戶急報的軍情,這日都到城外來迎接張原和朝鮮使團一行——

朝鮮政變之事比陳千戶的急報還早了三日傳至廣寧,巡撫李維翰很是惱怒,對鎮守太監魯淮道:“廢立之事,二百年來所未有者,一朝傳聞,豈不駭異!”

魯太監道:“張狀元在朝鮮那邊,知事並悉,待張狀元回來再作定奪。”

所以張原一到廣寧,立即與朝鮮奏請使禹煙一道向李維翰彙報朝鮮撥亂反正之事,李維翰聽說仁穆王大妃有奏章給萬曆皇帝,沉吟半晌,問禹煙:“朝鮮還安定否?”

禹煙道:“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此為張、阮兩位天使親見。”

張原道:“光海君與建州奴酋交通,忘恩背德,撥亂反正之事乃朝鮮大小臣民不謀而同,仁穆王大妃令綾陽君權署國事,待稟明皇帝后再行冊封。”

李維翰看了禹煙呈上的申文,又聽張原如此說,便道:“那就由張修撰回京向皇帝和禮部解釋吧,只要朝鮮國不亂就好。”

張原又向李維翰詳細說了鳳凰山遇襲之事,並呈上陳千戶的詳細申文——

事關重大,李維翰把都指揮使韓原善、總兵張承胤和鎮守太監魯淮一併請到巡撫衙門聽取張原的彙報,並告訴張原前日靉陽衛有軍文送到廣寧,報知有一隊山東商人在靉陽衛被洗劫,死傷十餘人,這想必就是遭扈爾汗搶劫的商隊。

張原就把從建奴包裹裡繳獲的金銀財物編制清單如數交給巡撫衙門,請巡撫衙門將這些財物交還給那支遇劫的商隊,張原此舉讓某些錦衣衛心有不滿,這些錦衣衛認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應該分發給他們,他們何曾想到出使朝鮮會經受生死考驗——

範通事探知隨行錦衣衛的怨言,便向張原稟報,次日上午張原與副千戶甄紫丹長談了半個多時辰,錦衣衛其他人由甄紫丹去解釋,大明錦衣衛難道是和建奴一般的強盜習性嗎,這是大明子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