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紈紈紈紈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恩科,日月江山永為明,紈紈紈紈紈絝,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世都說科舉制度起於隋,興盛於唐宋,亡於明清,但朱瞻垶卻不是這麼認為的。
隋朝的科舉制度在朱瞻垶看來其實還算上不上是科舉制度,因為當時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員舉薦的,但就這一點就已經說明了隋朝科舉的不公平性。
至於唐朝?也沒啥好說的。
科舉在唐朝的確是興盛起來了,不過卻也沒有宋朝那麼興盛,因為終唐一朝,把持著最大資源以及官員的最大比例還是世家。
五姓七望和關隴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還是太難。
所以在朱瞻垶看來,對於這科舉制度的說法並不是很對,最起碼在起始這一點上說的不對。
如果隋朝的科舉也算的話,那西漢時期的察舉制也能算,因為西漢時期的察舉制也是由官員舉薦,只不過不需要透過考試罷了。
因此,朱瞻垶覺得,這科舉制應該是始於西漢,完善於隋唐,興盛於宋,亡於明清。
這一世作為朱家子孫,其實他倒是挺想幫著老朱家爭辯兩句的,但他卻連個狡辯的理由都找不到。
原因無他,後世人們認為科舉制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創的。
雖然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以經義”“經疑”為題述文,把控出題範圍的情況,但真正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專案並且立法的還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時期的洪武三年。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詔定“科舉法”,確定了應試文仿宋“經義”,到了成化年間,在多名大臣的聯合提倡下,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發展。
至於滿清,那就是順承而已,這個倒是沒啥可說的。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視科舉,也很重視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現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熾都是如此。
“您每年都下來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後,一臉好奇的問道。
“我怎麼記得之前的時候您好像沒來過啊?”
“誰說我沒來過?那時候你還在讀書呢!知道個屁!?”朱高熾看著面前的客棧,沒好氣的回懟了自家大兒子。
自從開始修編公羊學之後,朱高熾的脾性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最起碼以前他哪怕是面對兒子也不會有這樣的態度。
“咱們大明的科舉三年一次,自你爺爺繼位之後已經舉辦過兩次了,分別是永樂二年的甲申科和永樂四年丙戌科。”
“第一次自是不必說,那時候你爺爺初登大寶,是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第二次也有這個原因,因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圍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只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
“人才不足,這才讓你爺爺於永樂四年再次開了科舉。”
“本來按照三年一次的慣例,用了七年應該再次舉行科舉的,但因為丘福那檔子事兒,再後來你爺爺又御駕親征,所以這兩年就沒有舉辦過常科了。”
對於科舉的事情,太子爺可謂是如數家珍。
明朝的科舉三年一次,而這三年一次的科舉又被稱為常科,意思很明顯。
像這次科舉是朱棣藉著冊立皇太孫的由頭辦的,是屬於特別開辦的,這就是恩科。
不過按照慣例,從永樂四年到八年都沒有舉辦過常科科舉,按理說今年也應該舉辦了,不過當時這事兒並沒有定下來,反倒是朱瞻垶的皇太孫先冊立了。
這由頭有了,本該舉辦的常科就變成了恩科。
“爺爺說的果然沒錯,要說這科舉的事情啊,還是得您。”聽著自家老爹如數家珍的說出前兩屆科舉的事情,朱瞻垶嘖嘖稱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