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六十四章紫辰議事,變臣,宇十六,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山,兩人雖是勁裝打扮,但今日書院中人聲鼎沸,除了青衫學子外,還有些褐衣侍者、華服鄉紳,沒有人太注意他們。
故地重遊,江安義四處逛了逛,數年時間濟民書院新修了幾處建築,多了一處藏書樓,崇道祠,山間多了亭閣,當年親植的道旁樹已經亭亭如蓋了。上山的時候江安義注意到石壁上又多了許多助學的名字,難怪濟民書院厚積薄發今科能得中十六人之多。
等江安義來到講堂時發現已經人滿為患,不要說進入講堂,連講堂外的走廊上都站滿了學子,正在此時一行人分開人群進入講堂,江安義注意到正中一名白髮老者陪在一襲深青色官服旁邊,估計那老者是山長應國涵,深青色官服乃八品官員所著,楊羽飛今年中在二甲六十二名,應該授八品官服。
人大多,江安義沒有往裡擠,看到講堂外有塊青石,就倚在青石之側。講堂內開始宣講,四周靜下來,學子們屏息靜聽,江安義耳目靈通,講堂內的話聲清晰入耳。
“……執政之要有三,足食、足兵和民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楊羽飛的宣講中規中矩,解說了三者的重要性,談到夫子認為民信最為重要,足食次之,足兵再次之,只有得到民生天下方能安穩。
“……去食,或有餓死之虞,然自古皆有死,不足為患,民信朝庭,雖食不足仍可共患難,若無民信,縱無外患,內亂亦生,國不安立,故民無信不立。”
掌聲如雷般響起,江安義也輕輕鼓掌,惹得旁邊人白眼,這個武夫裝模作樣,隔著這麼遠就算能聽見支言片語,他明白什麼意思嗎?但見有人鼓掌便濫竽充數,鄙視之。
接下來是學子提問時間,江安義正準備離開,突然聽到講堂內有人高聲道:“夫子說到民信最重,亞聖也曾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不知先生認為民重於君乎?民信當如何建立?”
講堂內外一靜,江安義頓住腿,當年他初入澤昌時蘇先生主持問詰,問詰的題目是“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試言三者高下”,自己當時答三者不分高下,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身多為國為民做實事,由最終的結果來決定高下。這段答覆中便藏著“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意思,沒想到隔了十多年在濟民書院又聽到人提出,倒要聽聽楊羽飛是如何解答的。
講堂內安靜了片刻,楊羽飛的聲音響起:“《尚書》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王受命於天,君王應順應民意,以仁治國;百官由君任命,代天牧民,當愛民如子;百姓當遵紀守法,為國效命。須知天聽天視皆來自於民,君、官、民各盡其責,上天喜見,則天下安定,民信自立。”
江安義輕皺眉頭,楊羽飛的話迴避了誰輕誰重的問題,當然自亞聖說出民為重的話以來,歷任君王都在淡化這句話的意思,江安義想起元華江百姓被山賊裹脅做亂的事來,正因為無食百姓才會作亂,沒有飯吃的百姓如何會對朝庭產生信任?忍不住高聲道:“先賢曾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當讓百姓豐衣足食,讀書識禮,然後民信方立。”
眾人側目,紛紛看向江安義,講堂內響起應國涵蒼勁的聲音,“不知是哪位先生到來,應某有失遠迎,不妨請到講堂內一敘。”
江安義從人群中穿過走進講堂,有人認出他來,高聲呼道:“是江大人,經略使江大人來了。”立時歡呼聲四起,眾人紛紛上前見禮。江安義在士林中的聲望如日中天,被視為範炎中老夫子的傳薪人,而且隱有青出於藍之意,他能來濟民書院,乃是士林盛事。
應國涵、楊羽飛以及濟民書院的眾人接了出來,應國涵激動地道:“江大人大駕光臨濟民書院,書院師生倍感鼓舞,實是書院幸事,大人裡面請。”
鬧紛紛見禮畢,應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