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樣的混戰局面,主要還是依賴將卒血勇拼殺,精銳戰械無法投入縱深戰場,蒙兀本族精銳騎兵在開闊地形野戰能力又是極強,梁軍傷亡怎麼都少不了。
“河淮地區再有幾天就將冰封,天氣也越發寒冷,不利將卒作戰——而從襄陵往東乃澤潞重鎮、往北則是太原,都是萬軍難克的堅城、雄城。蒙軍近年來往這兩個地方遷入三十多萬族眾,他們大敗逃歸,看似手裡是沒有多少殘兵敗將了,但將其族在太原、澤州、潞州的青壯都編入營伍,還是能徵得七八萬兵卒,短時間內我們在這兩個方向也不宜再進行激烈的戰事,”
在襄陵城狹窄的縣衙大堂,除了馮繚、顧騫、高紹、王轍等隨扈將臣,溫博以降,馮宣、李秀、蘇烈、馮璋、何柳鋒、朱貞、曹霸、趙慈等數十參戰將吏,也都分三列坐於長案之後,參與議事。
韓謙與趙庭兒坐在長案之後,與諸將臣談及這兩個方向後續的防禦及其他軍政事務的安排,
“下一步,我們要集中力量收復關中,襄陵以及沁水兩個方向,將以修造工事進行防禦為主,消化俘兵之餘,並積極派出小股兵馬,往呂梁山、太嶽山以及太行山南麓滲透。當我們能控制更為廣闊的山區,就算太原盆地、上黨盆地,還有幾座城池落在蒙軍手裡,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威脅了……”
“參謀府建議在太嶽山南麓新置太嶽行營軍,治沁水,負責對澤潞之敵的防禦,我也覺得這個極有必要——李秀,這次就要麻煩你來出任太嶽行營軍的這個都統制了,蘇烈出任副都統制,與陳元臣留在沁水,協助你一起負責對澤、潞兩州的軍事滲透、防禦……”
都統制都會加鎮軍都指揮使銜,相當於一路兵馬主將。
當然,這也是李秀名至實歸的為李氏一族在當世重新爭得應有的榮耀跟地位。
李秀少年成名,隨其父李遇歸隱洪州,再出山便是金陵逆亂,他也算是為信昌侯府及晚紅樓一系立下赫赫戰功,不料結局卻是其兄李長風橫死,李氏殘族還要在韓謙的庇護下還逃過一劫,最終流放到下蔡定居。
從早初的下蔡防禦戰,後續率部接應鄲城,與孔熙榮整兵商洛、出守孟津,以及編練騎兵參與豫西防禦,李秀都立下不少功績。
不過,大梁旅都指揮使一級的優秀將領極多,像蘇烈、馮璋、何柳鋒、盧澤、林宗靖、林江、林勝、董泰、譚修群、肖大虎、竇榮、魏續等將,都是追隨韓謙十數年的“老將”,哪個不是戰功彪炳。
而沈鵬、趙慈、薛川、曹霸、溫淵等將,追隨韓謙的時日不久,但他們要麼是梁軍舊將,要麼是隨溫博率羅山守軍相投,也都早就成名。
不過,韓謙此時拔擢李秀為一路兵馬之主將,眾人也是心服口服。
決然放棄絕對安全的內線不走,只為爭一兩天的時間,冒險率領騎兵從汴梁、孟州等敵境穿過,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的決斷。
沈鵬當時與李秀都在長葛,他就主張走內線,是李秀強烈主張,沈鵬才與他一起從孟州借道;趕到垣曲後,李秀又果斷提出率部直接插入梅河古道攔截。
這一切都說明李秀有著超越一般將領的判斷力與決斷力。
要不是因為他與沈鵬率部及時趕到,並在與蘇烈會合之後及時插入梅河古道,大梁這一仗不僅至少多攔截下三萬的潰兵,還一步到位控制住從太嶽山南麓進入澤潞的要衝之地。
這對後續的敵我形勢及戰事發展,都極關重要。
沈鵬、蘇烈這一仗都立下赫赫戰功,但韓謙提拔李秀出任太嶽行營軍的主將,也是口服心服。
李秀、蘇烈走出長案,領命謝恩。
“晉州接下來改為平陽府,馮繚主張將臨汾、襄陵、洪洞、鄉寧、越城、浮山等七縣划進去。軹關陘大捷,溫博你此戰居功最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