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調多少大型牲口給滁州?”
“目前能調五百頭騾牛、五百匹軍馬給滁州。”馮繚說道。
“太少了吧,我可是跟下面人打過包票,說制置府這次鐵定能撥給我們兩千匹軍馬、兩千頭騾牛啊——滁州現在一窮二破,丁口不足兩萬,要做的事情卻是太多太多,沒有畜力,那你多調三千精壯勞力給我……”馮宣當著韓謙的面,就跟馮繚討價還價起來。
棠邑這些年一直都在持續不斷的補充畜力,烏金嶺大捷更是直接從壽州軍繳獲五千餘匹騾馬,但合併北部十二縣五十餘萬丁口後,棠邑境內人均所擁有的畜力水平,還是要比江東地區低一大截。
目前江東地區一頭牯牛價值十數緡錢,制置府現在用錢的地方太多,今年也只能擠出少量的預算,購入四五千頭騾馬,但伸手要牲口的地方卻是更多。
馮宣張口就要四千頭大型牲口,要不是顧忌他的顏面,馮繚這時候就能噴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不過,沒有大型牲口作為重要補充,純粹徒用人力砍伐灌木、開墾新田、開挖溝渠以及修繕城池、驛道,就慢太多了。
以目前開發較好的東湖、棠邑、萬壽、歷陽等縣精耕細作的水平來衡量,一個青壯男丁不依賴於畜力,每年耕種十一二畝水旱地,差不多就已經是極限了。
因此儘管淮西平坦的地域相當遼闊,在理論上能開墾出數千萬畝的糧田,但棠邑制置府轄一百萬丁口,以婦孺抵充半個青壯勞動力計算,能高水平的耕種五六百萬畝水旱地,就已經是極限了。
而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勞動力,都會被束縛田地裡,僅有農閒時節,能分段的抽調出來用於道路、城池、溝渠修造之事。
這也是傳統治理模式下,徭役、兵役以三到四個月為期的主要因素;而倘若戰事或緊張對峙的時間持久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被迫超限服役,對農耕的影響就特別大。
這也是農耕時代難以擺脫的巨大困境。
農耕使得民眾能在固定的居所棲息繁衍,人口快速增漲,但即便是太平盛世,卻也需要人們日夜不休的艱苦勞作,才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棠邑目前並不能脫離以農耕生產為主這一基礎,但為了保證發展工坊獲得充足的勞動力,韓謙主要是限制住授田規模。
即便淮西地廣人稀,給將卒家小每戶授上百畝田地都綽綽有餘,但平均每戶初授僅限十五畝,斬獲戰功也最多累積授三十畝地——這時候倘若還想要用軍功換得更多的耕地,就必須要進行分戶,但原則上並不支援功勳將卒這麼做。
在控制授田規模的基礎之上,就需要不斷的提高精耕細作的水平,儘可能擴大豐產水田的種植面積,使得糧食實際產量並不會降低多少,確保能滿足內部軍民所需。
另外,就是極盡一切補充畜力,以及因此制宜的發展水力器械,將一些繁重舂米、排灌等農事承擔下來,進一步節約勞動力,以便能就近往工礦等業轉移。
這一模式能更充分利用農餘人口或農閒勞動力,但也決定了有些工造技術一旦推廣開來,要擴大生產規模,就無法嚴格保密。
畢竟無法將匠工及家小都集中在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不容易被外部滲透的群體。
雖然朝廷那邊沒有正式下文許可,但韓謙已經在六月時對淮西諸州進行新的區劃調整。
目前滁州城(南譙縣)、永陽、浦陽、亭山、石樑六縣劃歸到滁州管轄區,改以軍事戰防任務更重的石樑縣為州治所在,使馮宣統領一旅精銳駐守滁州,兼領滁州刺史,並使韓成蒙出任州長史、石樑縣令一職。
浦陽、亭山雖說最早跟東湖、武壽等地一起置縣,但在烏金嶺大捷之前,浦陽、亭山兩城的作用,主要還是作為滁州防線的支撐核心,防範駐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