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韓謙親自帶著高紹、趙無忌、楊欽、韓東虎、季希堯、杜益君、趙際成等棠邑將吏,出歷陽東城門外迎接袁國維的到任。
眾人沒有在歷陽城滯留,直接穿城而過,經寬闊的馳道往東湖新城而去。
又進過一年的建設,東湖新城目前算是初成規模,新的港口碼頭、貨棧、工坊區沿湖堤建造,佔地約四里見方,當然塢洪外側還留下一定的填湖用地,作為後續臨湖工坊區往西延伸的空間。
工坊往東,則是居民區,目前造成千餘棟宅院,星羅棋佈般分佈於十數道縱橫交錯的街巷兩側。
居民區目前規模還不大,但東側保留約六里延深的規劃用地。
居民區的南北兩側,則主要規劃為裝備水力器械的工坊區、桐油樹及藥材種植區。
南北山及臨湖工坊區,目前建成的工坊還不多。
在烏金嶺大捷之前,募集的匠工主要還是搞基礎建設,行營方面前期籌集了一部分錢糧,建造織造院、冶煉場、造船場以及兵甲軍械、軍用被服、制皂等有限的十數家工坊,主要也是滿足軍用。
而在烏金嶺大捷之後,喬、陳、向、楊等家才較大規模的投入大筆的錢糧,籌建新的工坊,但還亟待後續不斷的擴大規模。
衙司及駐軍大營,位於西北角,佔地五百步見方,也是東湖新城唯一用城牆包裹起來的區域;在衙司與居民區之間,還建有街市,百間餘店鋪客棧以及傳統的作坊林立其間。
而歷陽城與東湖新城之間,更大規模的土地,還是開墾成農田,種植豆麥等物,星羅棋佈的分佈百餘座村寨——在當世,農耕始終是根本。
東湖縣在過去一年半時間裡,除開遷入的三萬居民、駐民之外,還有從敘州、江州、廣德等地應募過來的工匠萬餘人,就其繁榮程度,已經比得上普通的州治城池了。
看到這種種情形,這些年接觸下來,袁國維也是感慨極深,韓謙猶是強在治政,而這一切才是他種種神鬼莫測的算謀基礎,而眼前的一切,還僅僅是基礎,棠邑有著比敘州更開闊的空間,給韓謙盡情的發揮。
袁國維這次是奉旨出任監軍使,從歷陽城一路過來,在途中,韓謙也對棠邑行營制置軍的編制情況做了詳盡的介紹。
棠邑行營制置軍入秋之前就完成擴編,而為適應烏金嶺大捷之後縱深擴長逾一倍的防線,以及便於指揮及兵馬集結調動的防禦需求,韓謙在鎮軍之下,增設旅一級軍事編制。
鎮軍以都指揮使為主將,左右軍分別編一萬零八百名正卒。
左右軍除直轄一支騎兵都編一千二百名騎兵外,下轄三支步軍旅。
步軍旅以都虞候為主將,每旅編三千二百名正卒,除了侍衛營編兩百名騎兵外,每旅轄三都。
每都編一千名正卒,以虞候為主將,每都下轄三營。
每營編四百正卒,以營指揮為主將。
如此一來,韓謙便能以旅為軍事單位,負責範圍較大的防區。
左軍以林海崢為都指揮使,馮宣為副都指揮使,周處、趙啟、譚修群為都虞候,分別駐守滁城、棠邑以及石泉,負責東線防禦,右軍以田城為都指揮,孔熙榮為副都指揮使,何柳鋒、蘇烈、竇榮為都虞侯,分別駐守烏金嶺、巢州城以及位於巢州城往西五十里外、紫篷山西麓的金牛寨。
水軍以楊欽為都指揮使、林宗靖、馮璋為左右都虞候,共編四千八百名正卒。
除此之外,編侍衛騎軍三千六百名正卒,以趙無忌為都虞候、韓東虎、肖大虎為副都虞候,駐守東湖。
如此一來,棠邑行營制置軍將三萬名正卒兵額用完,也是棠邑行營制置府的野戰主力;此外還編有兩萬名輜重屯營兵,一部分編給主力軍充當輔兵,一部分分配到諸縣,維持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