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陽、偃師、盧氏、桃林、熊耳、澠池、新安、鞏、伊川、嵩南、陽城等十三縣,人丁繁盛之際,一度再度坐擁近百萬丁口。
經歷這幾年的戰事摧殘,但併入華州、潼關等地,河洛之地除駐軍之外,猶有七十萬人丁。
除了人丁繁盛之外,地處黃河中游以及位於淆、嵩、邙、熊耳、伏牛諸山脈之間的河洛盆地,可耕種居住面積廣達四千餘平方里。
盆地內南北高,中間低,略呈槽形。北部為邙山黃土丘陵,中部是伊、洛河沖積平原,南部為萬安山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積沖積坡地,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物產豐茂,能保證有足夠的糧食產出,亦繁衍出如此密集的人口。
而四周相對封閉的地形,不僅有利於軍事防衛,同時四周地形又是從高嶺到低山再到平原呈三級地形緩降分佈,其間溪河縱橫,而水量充沛且落差均勻。
在有更先進的動力源之前,想要發展初級工業體系,離不開大規模可利用的水力資源。
韓謙早年將東湖作為棠邑重心打造,即便收復淮西之後,猶沒有將制置府遷往地勢更平坦、四周擁有更多農耕糧田的巢州城。
這除了東湖造堤圍湖能開墾大量的糧田以及城市發展用地外,更主要的還是東湖南臨須濡山、北據青蒼山,沿坡修造堰壩,能開發大量的水力資源可供發展初級工業所用。
這是純粹平原地區在新的動力源大規模推廣之前,所不具備的優勢。
這也是定都洛陽,比定都壽春不容忽視的一個優勢條件。
淆、嵩、邙、熊耳、伏牛諸嶽,煤鐵儲藏也極豐裕。
雖說數年戰事,令河洛農耕及匠工生產破壞極大,甚至大量的匠工都被梁師雄擄走,但諸多工坊的基礎還在,韓謙只需要從淮西、敘州等地抽調數千成熟的匠師、匠工過來,就能很快恢復河洛地區早年在朱裕手裡就初成規模的工造體系。
而事實上,第一批隨韓謙北上的人馬裡,就有兩千人馬規模的匠師營,囊括目前棠邑所有工造類別的工師、匠師以及一部分從歷陽學堂提前結業的學子,都可以隨時安排下去……
新都定於洛陽,也是朱裕的遺願,只可惜之前梁國殘破,河洛諸城新陷,他便病入膏肓,還沒有機會著手安排諸多事。
至於如何在即將爆發的戰事之餘安定人心、軍心,韓謙也與朱裕身前這最後幾日有過討論。
他並不覺得將從汴京南撤的十數萬民眾進一步南遷到壽春為質,就真能安定住人心。
河洛與棠邑要全面融合,韓謙這些年在棠邑全面且深入推行的新制,與梁國舊制截然不同,這是誰都無法忽視的事實。
朱裕身前能讓眾人迎立韓謙為新主,理法之事變得不甚重要。
而梁高祖朱溫早年就是流民軍將領出身,他與麾下將吏初期就極敵視清流士族,當年在白馬驛,除大誅前朝宗室子弟,前朝士族也是人頭滾滾落地,才會有蕭衣卿等衣冠士族北逃附胡。
顧騫、陳由桐、荊浩、荊振、陳昆以及韓元齊等人的出身都不高,並沒有形成極其頑固的舊有理法觀念,這點跟江淮,特別是江東的地方勢力有著極大的區別。
廢除奴婢賤籍,但允許僱傭役婢,以及廢除嫡庶之制,當前也不會直接衝擊到大梁將臣現有的利益。
當前河洛風雨飄搖不定,地方勢力甚至都不願子弟入仕,因此對廢除恩蔭之制以及新的取仕、將官升授之制,也不甚在意。
然而涉及到土地,卻是繞不開的問題。
這不僅是河洛地方勢力的根本,也是棠邑新制與梁國舊制的根本區別所在。
顧騫、陳由桐、荊浩、荊振、陳昆等一大批人,包括沈鵬、文瑞臨、趙慈等承天司的悍吏以及早年編入玄甲都、之後遍佈大梁禁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