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青鯉墩算起,沿辰水往西溯流到高椅峪這一百一十里河谷地以及兩翼的丘山,正式設立辰中縣之後,又從廣德西遷的那一波人裡,安排八百餘戶安置過來,加上陸陸續續招撫安置的流民,這片地界人口超過三千戶,便勉強算是達到下縣的標準。
高椅峪人丁也在近期內膨脹到一倍,譚育良、趙直賢他們兩家在高椅峪都要算老人了,又趕上青牛背碼頭剛建成時就過去做事,譚家三個子侄輩長得孔武有力,打起架來從沒有吃過虧,因此在碼頭那幫討生活的苦力裡甚有威望。
因此有新的面孔跑過來找譚育良,想在青牛背落腳,對高椅峪的原住民來說,也是見怪不怪了。
董慶、張廣利說是家住思州錦和縣與仁山縣之交盤龍嶺的山越夷人,卻又是中原姓氏,其祖上有可能還是從關中、河東等地遷入五溪的。
秦漢兩度大移民,使得黔中、湘西、嶺南等地的人口大幅增長,但魏晉之後中原大亂,西南地域再度變得封閉起來,數百年間很多南遷漢民生活習俗各方面也都逐漸夷化,以夷民、僚人自居,融入土籍。
董慶、張廣利自恃為遊俠,但他們既不是寄寓於官宦世族的門客,又沒有足夠的家業橫行鄉野,實際上就是販私鹽的江湖浪蕩客而已。
譚育良經營黔江客棧在黔陽潛伏多年,無論是當時的身份,還是暗中刺探、滲透敘州的需求,他與董慶、張廣利這類鹽販子接觸頗深,在這個群體裡也有著頗高的聲望。
即便當初想據鷹魚寨,與韓道勳、韓謙父子對抗而兵敗被逐,也並沒有減少他們身上的光環。
畢竟折在韓謙這等的人物手裡,怎麼都不算臉上無光的事情。
譚育良、趙直賢兩家在潭州兵敗後貶為苦奴,之後得人出資相贖,棲身於青牛背碼頭做苦力餬口,張廣利、董慶等人也是早有耳聞。
不過,張廣利、董慶為了保密起見,早前僅想著在思州境內尋找幫手,但奈何所謂的江湖義氣,對絕大多數江湖中人都只是餬口而已。
更何況在楊氏的高壓嚴打之下,大大小小行走武陵山南麓的鹽販勢力短短三五個月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勉強逃過打擊的人,這時候都想著安分守己一段時間,不願跳出來滋惹是非。
江湖義氣,能跟前後五代子弟統治思州逾一百一十年的楊氏抗衡?
前後奔走兩個月,賄賂求情行不通,想劫獄也才聚集到二十個敢拼死拼活的弟兄,人手完全不抵用,這才在敘州密諜的建議下,跑到高椅峪來請譚育良及譚家子弟出山。
這主要也是近期思州刺史楊行逢下令,要將所屬錦和、石阡兩縣關押的鹽犯押往州城(仁山縣)受審,到時候極可能數百顆人頭滾滾落地,留給董慶、張廣利營救囚犯的時間已經變得極為有限。
雙方一拍即合,張廣利、董平拿出這些年所積攢的百餅金子相酬,譚育良直說他視董泰、張廣登為江湖兄弟,此番出手也是義氣使然,叫走投無路的張廣利、董平感動得是熱淚盈眶。
譚育良當夜便挖出他們昨天夜裡才埋到院後菜園子裡的朴刀、短戟、臂張弩、鱗甲等兵甲。
在張廣利、董平二人眼裡,譚育良本身就是不甘雌伏的那種人,看到眼前一切,也只是認為譚育良等人蟄伏於此,實際早就圖謀著能有一番作為。
最終商議著趙直賢、趙方城、裴樸、趙方海等四人,明日直接光明正大的從虎澗關踏入恩州錦和縣境內。
而譚育良與譚修群、譚丘、譚朗、譚文林、刁瞎子,與董慶、張廣利以及敘州潛伏的密諜,要將這些兵刃甲械帶入思州,無法透過關卡的盤查,便只能從虎澗關北面的崇山峻嶺翻越過來,進入思州錦和縣境內。
思州橫跨沅江、黔江兩大流域,位於思州腹地的夏戈山,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