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楚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隋時煬帝南巡時,揚州官府曾役民夫數萬,在城西北的蜀崗東峰建造行宮,經歲乃成。

隋亡時行宮毀於戰火,前朝初年有人出巨資修復遺址名為鑑園,有取“前車之鑑,以警後世”之意。

鑑園三百多年間幾度興廢、屢廢屢修,此時則成為揚州城外一處古蹟隨處可尋的山莊別園。

鑑園隨著山勢築樓舍亭臺,範圍頗廣,山上古樹蔽日,曲折逶迤,攀登到半山腰,石鋪山道,蜿蜒而陡峭,越過一座竹林,便見半山腰有一座十數畝大小的小湖,似一面明鏡嵌於樹石之間。

池塘的對面建有數間精舍,臨湖的敞軒遊廊裡,好些人正圍著一輛木車觀看。

“這碾棉車最初乃是崖州黎人所傳,又名攪車,經黔中傳至五溪地,經歷代工匠有諸多改進,更勝以往。攪車主結構乃是一對粗細不一的輾軸,用硬木所制,亦可在輾軸上包裹獸革,以免傷棉——翠瑤、小碧,你們兩個人將這兩根輾軸轉動起來,”

王珺吩咐兩名丫鬟,用轉輪將攪車的兩根輾軸轉動起來,將輾軸的轉動部位指給父親王文謙看,

“爹爹,你看這裡,輾抽粗細不一,每一須臾轉動都有寸差,你再看女兒將棉籽喂入兩軸之間,就在這轉軸輾扎間,棉籽殼與棉絨便分離來,這實要比起用手剝棉籽快出太多!當真是巧妙無比……”

王文謙捋須看了好一會兒,看棉籽脫殼的速度確實不知道要比手剝棉籽快出多少。

秦漢之前西域便有棉花的記載,稱棉如草,籽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當時就有棉花移植中原,但在皇家園林裡更多是被視為觀賞花草,而到前朝時,西域南疆才有較大批次的棉布傳入中原,前朝便有“桂布白如雪、吳棉軟如雲”的詩句流傳,中原及江淮地區民間也開始有少量的棉花種植。

然而限制棉花種植及棉布推廣的,還是棉布脫籽、紡織要比麻繁複、困難得多。這最終使得棉織品昂貴無比,以致與絲織品一樣,淪為世家門閥及官宦、宗室的專用品,而與平民無緣。

而又由於織造技術的限制,以及早年從西域流傳過來的多為粗絨棉種,棉布的舒服性、美觀感,又差絲織品一些,這又造成上流社會對棉織品的需求遠遠低於絲織品。

這諸多原因,都使得中原及江淮地區即便從前朝起就有區域種植棉花,但數量極為有限,並沒有大規模推廣開。

棉的種植,其實不比麻難多少,而每畝地的產棉籽量也不比麻低多少,由此可見倘若真能用新式的碾棉車、大弓、多錠錘紡車,一旦將棉織品的紡織難度,降低與麻織品相當的地步,大舉推廣棉花種植,將是大有可為。

畢竟棉織品無論是保暖,還是穿著舒適程度,都遠非麻織品能比。

王文謙心想韓謙這麼一個人物,竟然絕大多數人認定他是劍走偏鋒、好行險計之徒,也真是有意思,很可惜楚州這邊實也沒有幾人真正重視此人,終致功敗垂成,被迫撤出江南。

“我回揚州便在莊子裡試種了兩百多畝棉花,這些天又找工匠,將碾棉車等織械都一一仿造出來,也確實可行。爹爹當下令多收集棉種,傳授織工,明年揚州便將一些河灘地、沙壤地利用起來,就能較大範圍的先種植一兩萬畝棉花,待到民眾看到其利,或許不用四五年,淮東諸州縣便皆能從中獲益匪淺。”王珺興奮的繼續說道。

她還向父親王文謙展示上身所穿的襦衫,下身所穿紫花布長褲,垂褶似裙,皆是黔陽所產;腳上的襪子也是黔陽布所制,甚是輕便透氣,而不是像以往初夏時節都還穿那種又厚又熱的氈襪。

這兩天她還帶著丫鬟試著制布鞋,只是納鞋底先要用糯米糊,將一層層布貼上晾乾,然後用粗棉線密密縫實,很耗時日,這時候還沒有製成,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至仙至聖

為愛發電天尊

蕭景千她又A又靚gl

斬潮生

重生之別過來

尋香蹤

點金

lililicat

【綜英美】復活點竟是我自己!

攢錢買罐罐

龍王的傲嬌日常

柳下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