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孤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和兵兵的學術探討!,華娛從仙劍開始,月上孤橙,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兵兵迫不及待地問道:“多少啊?怎麼不說話了?”
曹軍認真看了看,不多不少,剛好55厘米,隨即回道:“55厘米。”
王兵兵轉過身,好奇地看著曹軍:“55厘米算正常嗎?”
曹軍把軟尺扔到一邊,回道:“肯定正常啊,一般54厘米到58厘米左右,都是可以的,”
聽到曹軍這番話,王兵兵鬆了口氣,笑著自嘲道:“我就說我頭不大嘛,”
這個時候的曹軍和王兵兵話在幽暗的燈光下,象一對真正的戀人一樣坐在一起。
曹軍在不停地說話,王兵兵專心地聽著,眼中閃著水波。
當然了,曹軍還是比較正經的,幾乎都是和她聊一些表演上的知識。
雖然王兵兵臺詞功底不錯,但她畢竟沒有正兒八經的學習表演,肯定不適合科班演員那一套的表演方法。
而在外行人眼中,表演的派別又分為三種,分別是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
顧名思義,“體驗派”對錶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
體驗派是在華國被誤讀最多的一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
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
如果你已在模仿一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
所以,必須要強調的是,“從自我出發”是體驗派表演整個塑造角色過程中的基礎,而並非其中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體驗派要求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
而“方法派”傳承自體驗派,同樣要求演員達到下意識的真實反應,但有一點顯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許演員替換交流物件,而體驗派不允許。
很簡單的道理,方法派允許直男演員將對手替換想象成一個女人,而體驗派則要求你必須從這個同性身上,找到你愛的部分。
這是因為體驗派認為替換交流物件,不利於捕捉對手反應的細微變化,尤其對於舞臺劇表演來說,一齣戲演幾十上百場,替換交流物件容易讓演員在重複中失去臨場新鮮感,最後使表演僵化。
不過,在電影的拍攝中,演員不是每次都能有一個真實的交流物件,而且最真實的表演只需要一條就夠了,不用反覆重複。
因此在電影拍攝中,演員替換交流物件有時既是必須,卻也無傷大雅,美國的電影演員有許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而“表現派”不強調從自我出發,而是強調在內心中先構建出一個“角色的形象”,強調模仿。
同時,表現派不提倡下意識生活在情境裡,而是強調“跳出來”拿捏和設計。
有人說體驗派就是斯坦尼,表現派就是布萊希特,在曹軍個人理解中,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不對。
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是一種演出效果,更多透過編劇和導演手段來達到,而非一種表演手段。
布萊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劇實踐中,希望觀眾能間離,但仍然要求演員是體驗的。
而我們國內某些表演者,為了給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論依據,拉了布萊希特來當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騙了。
各個派別的追求和方法之間涇渭分明,但在實際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純粹。
表現派演員不可能完全不動真情實感,體驗派演員也不可能完全不設計。
所以“某派的演員”是說該演員認同某派的美學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說他完全不使用別的方法。
另外,由於國內缺少成體系的表演教學,大部分演員並不遵循某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