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永王山探古,古邑俠蹤,舊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人霎時又是興奮又是焦急,急得在方丈室內坐立不安,摩拳擦掌。
在各自嘀咕一番之後,兩顆燙出戒疤的光腦袋湊成一個“8”字,商量出一套應急的接待方案。
先是當晚,待朱元龍睡下後,兩人於燭火光裡,一個擎墨,一個執筆,在朱元龍的詩下面和詩一首:
御筆題詩不敢留,
留時唯恐鬼神愁。
忙將法水輕輕洗,
尚有紅光射鬥牛。
次日晨起,朱元龍見到和詩,知道和尚已經清楚自己的身份,又見一初、如蘭侍候變得殷勤,每日裡除了足量供應茶水飲食,還破格讓他飲酒食肉,還在他臥室擺上了糕點、水果,照顧得無微不至,便也頗為滿意。
而朱元龍呢,也正好藉此機會休養生息。
講到興處,見山住持將秦時月帶至寺院旁邊一處山谷,指著眼前一塊六七臺風車大的巨石,問此石有何異樣?
時月抬眼細看,覺得那石像個秤砣,下大上小,有幾丈高,孤零零地棄在山坡上。
見山說:“有點像,不過貶低它了。”
時月問:“難道此石有何講究麼?”
見山說:“正是。它叫驪珠石。驪珠者,寶珠眼,龍眼也。”
時月聽了點點頭,心想,這圓鼓鼓的石頭,獨一無二地鑲嵌在山谷的正中,將它比喻為寶珠,倒也不算為過。
兩人登上此石。
時月見其頂部呈圓形,中間平坦,四周高起,可坐三五人。
巨石四圍皆山,一面是下山的谷口,背後及左右皆是低嶺,眾嶺拱石,甚是奇特。
見山告訴他,當日朱元龍每日裡拉著一初、如蘭二人,在此飲酒下棋,盡興而歸。
時月與見山住持在石上對坐下來。確實,眼前平坦處剛好擺一塊棋盤或棋佈,在此空谷品茗對弈,把酒言歡,那真是神仙一樣的日子。
見山住持說,當年,兩位和尚就常常陪同朱元龍,在此喝茶對弈,消磨時光。
但時間一長,和尚們有些犯難,這個說要去田裡拔秡草,那個說要去地頭管麻雀。
為何?只為這妙智寺,自從唐朝元和年間僧人會遇騎驢至此建庵,定下的祖規就是農禪合一,躬耕自食。
時月說,是的,禪門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矩,是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所創,世稱“百丈清規”。
話說朱元龍聽了兩位和尚的唸叨,有些不耐煩,說:“好啦好啦,你們放心好了,以後這永王山的田裡,不必擔心長什麼秡(bo,發聲為陽平)草,也不會來什麼麻雀的!”
這天子金口一開,可好了,此後永王山上的田裡就不長秡草,也沒有麻雀。
後來朱元龍定都南京,專門將一初和尚召去南京報恩寺,如蘭和尚則選去杭州天竺寺,對自己藏身過的妙智寺,也大加封賞。
妙智寺由此聲譽鵲起,極盛時有僧尼一千餘眾。
山上的坡地良田,幾乎全都劃歸寺院所有,供和尚、尼姑白天出坡所用,多餘的租給山下的村民耕種。
那日在烏珠旮旯裡,那俊俏後生來少俠留給秦時月的,正是當年朱元龍在妙智寺內的題壁詩。
秦時月閒下來手不釋卷,只要能找到借到的,什麼書都看,因此知識面比較廣。
那題壁詩,以前在《山海經》上看到過,來秦夢後,又在縣誌上看到過。所以那天一看少俠留言,便知其意:一是想考考秦時月對地方文化的瞭解程度,二是想掂量一下他的聰明度。
如果他足夠聰明,又有意結交,自然能夠按詩索人。
只是這和尚修行之地,哪來的俗家人?
時月心中有疑,便問見山住持,這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