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章 奇泉通幽處,古邑俠蹤,舊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時月順著山澗牽馬而上。
走過一處山谷,前方山坡出現一片楓樹,戰袍形的葉子,紅得跟火一樣。
時月剛才聽鄉人說,泉水就在這片楓樹林裡,於是徑直往楓林攀登。
山道左邊是深深的山澗,裡面時而泉水清清,游魚歷歷,時而岩石裸露,細沙鋪陳,時而又野草叢生,分佈著石菖蒲、水芹菜、野茭白等等。兩邊的石縫裡長滿了青苔和八角刺、長春藤、何首烏藤。
就在楓林盡頭,峰巒突起處,他看到石壁上刻著四個字:楓林咽泉。落款是蘇東坡。
哦,這個“楓林咽泉”,想必就是鄉人口中的“噎水靈關”了。原來他們口中的“大官”,是蘇老爺子啊。
這老夫子可真是個人物,又當官又寫詩,又特別喜歡遊山玩水,是半個徐霞客呢。時月一邊想,一邊欣賞著東坡的字。
這字的筆畫肥而不膩,就像老夫子發明的“東坡肉”,充分體現了蘇字骨肉勻稱又有意“壓扁”的特點。
就為這個,當年他的學生黃庭堅還諷刺其字為“踏死蛤蟆”。而蘇老師則反諷黃字為“死蛇掛梢”,亦十分形象,因為黃字反東坡之道,故意將筆畫拉開拉長,十分誇張,後世美稱其為“蕩槳”筆法。
其實,師生二人的結字各有千秋,但無論長還是扁,因其丰神俊逸、骨力內蘊,所以都成為書法史上的名家。
蘇軾因不肯變通,老講真話,所以不管是王安石當宰相,還是司馬光主政,哪一頭哪一時都不討好,都受到排斥與打擊。
說好聽點當官一輩子,實際上是流放一輩子。好在這老夫子天性善良聰明,到哪裡都是一片赤子之心,好事辦盡,山水遊盡,美食吃盡,是一個讓後世讀書人頂禮膜拜的飽學之士和達觀之人。
此人做官做得認真,做人做得豁達,到哪裡都有新發明。
到黃州,才發現確有秋風掃菊花之事,當年王安石“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詩句是正確的,為自己的輕率否定而感到慚愧。此後開荒種地,躬耕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到杭州,疏浚西湖,增設堤壩,築了後世所稱的“蘇堤”。
在惠州,傳播插秧技術,建造水碓水磨。
到儋州,為百姓掘井,解決了吃水問題,還大力發展教育。
……
蘇東坡在杭州當過兩次官,一次任通判,一次任太守,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秦時月到達泉水旁時,這水剛好在“咕咕”地冒上來,山澗中一時流水潺潺作響。
後來水不冒了,上游的山澗裡變得空空如也,下游石澗裡的水,也開始淺下去,淺下去,一直淺到沒有,只剩下石窩子裡的那麼一丁點;聲音也隨之小下去,小下去,一直小到完全沒有。
只有風在輕輕地吹,樹葉在輕輕地動。
原來這泉是從山體根部流出來的,卻突然之間沒有了。
秦時月想,該是一會兒又會出來的吧?他在書上看到過,這種時有時無的泉水,在地理上叫做間歇泉,是空氣壓力作用到山中的泉體而產生的。
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山體,往往是喀斯特地貌,山中藏有溶洞。
果然,十多分鐘以後,水聲又“咕咕”地響起來。
他看看山體根部,泉水大團大團地湧出來。一時,山澗內泉水奔流,“叮咚”作響……
風中飄來肉香。
時月想,是周圍人家在燒飯了吧,這才感覺到肚餓。
當年蘇老爺子來此一遊,就寫過“西崦人家應最樂,烹葵煮筍餉春耕”的詩句(《新城道中》)。所以,咱也別老說百姓苦了,山民之樂而悠閒,有時勝過皇帝老兒呢!
這樣想著,他便抬頭四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