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秋老虎吃人,古邑俠蹤,舊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於是,不難推斷,黑松嶺的這兩片林子,當系人工種植,目的就是為了遮風擋雨,減少大風對廟下村的衝擊。
換言之,它就是防風林。
當然,也有可能屬於風水林。
因為廟下位於甑山餘脈圍成的一個小盆地內,但四周的山嶺偏偏就在西面的白石峧和東面的黑松嶺驟然低了下去,這就等於將密閉的盆地撕開了兩個深深的口子,直接溝通了東西方向的氣流。
於是,一到春天,東北邊永王、彎山方向的氣流從黑松嶺湧入,橫掃廟下後透過西邊的白石峧,直奔窄溪、桐江方向。
冬天,則反一個方向,造成西風怒號的情狀。
為了最大限度地阻擋氣流,減小風勢,種植樹林,自然是一種最簡便易行的自我保護方法。
同時,從風水學上講,在風口植樹造林,還可以起到藏風聚氣的作用,保護好村莊的氣場,固定好村莊的財源。
以上是從理論上分析。
再從外觀上看,兩片林子系人造的理由也很充足:
一是林木過於均勻。天生林往往會混雜其他樹木,而且大小不一、參差不齊,樹種不會如此單一,樹圍和高度也不會如此一致。
二是有古廟的存在。兩片林子之間,還有一個古老的尼古庵,古老得都不知道哪個朝代開始有的,而廟下秦家、張家等各家的族譜上卻都有記載。
也就是說,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們都有可能參與了這些林子的種養。
既然是天然的風口,這裡的一年四季,自然都是樹搖枝動,林濤陣陣。
即使烈日當空之時,這個坡上仍然是陰翳蔽日,陰涼徹骨。
這座黑松嶺,白天會零零落落經過一些行人,小部分是本地種田鋤地砍柴的村民,大部分是匆匆過路的行人。一到晚上,則人跡杳杳。
舊時,夜晚的黑松嶺上,常有剪徑之事發生。
所以廟下村和其他居於嶺腳山邊的當地人,過了黃昏,就不會再走這條道,晚上更是絕對不會出現在這裡。
外村一些走夜路的,萬不得已經過此地,都是渾身骨頭做緊,目不斜視,衝鋒一樣跑過嶺去的。
可日軍對於這些情況渾然不知。他們在短暫的休整之後,高一腳低一腳地開始登嶺,直到消失在黑松嶺上。
日軍前隊下午三點前就到了受降地點,可後隊的幾十個人再無身影,沿途又沒有他們的訊息。
一群久經沙場的老兵,竟然從此消失得跟空氣一樣。
如果是在早幾年,日軍必會組織重兵,對壺溪兩岸進行地毯式的搜尋,也很有可能在惱羞成怒之下對當地村民實施報復性的殺戮。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如今的日本人不啻是秋後的螞蚱,驚弓的鳥兒,全乎已是過江的泥胎冬天的蛇,整天忙著自保,哪裡還有心思對付幾十個不知去向的老弱病殘?
事情於是不了了之。
可抗戰得勝的中國人不是這樣。
9月4日,華東戰場的日軍向國民革命軍遞交投降書。
中方代表為第三戰區副司令韓某及省黨部、政府代表,日方代表為第133師團參謀長桶脂一治大佐等人。
日軍首腦脫帽鞠躬,呈上兵員、武器等花名冊和隨身佩刀,並在投降書上簽字。
日軍投降和小股人馬失蹤,可謂大快人心。
揚眉吐氣的國人,自然大加宣揚。
一時,大報小報爭相報道,甑山地區成了國人視線的焦點。
上海《申報》釋出號外文章,題為《甑山——開啟日軍惡夢的神秘之山》。
文章不僅緬懷了五年前國軍某師阻擊日軍的英勇事蹟,還在文中指出:據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