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1章 懸梯通道,鑑寶無雙,青木赤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新發現的洞口的大小和形狀,和之前發現的那個洞口基本一致。也是高約兩米,寬約一米半,上面半圓、下面方形。
而且,這個新發現洞口內,經過清淤之後,裡面的結構,起碼有一點驗證了他們的想法。
那就是一側的洞壁上確實也有洞,而且不止一個,是一排三個。
這三個洞的位置約在三米高,相距各有半米;單個對比的話也比之前洞壁上的那個洞略小,每個直徑不到兩尺。
那邊的洞內,側壁上有一個洞;這邊的洞內,側壁上有三個洞;而且從方向上看,是連通的;同時,三個洞的位置略高,那麼這個洞內的水流,就可以流向那個洞內。
只不過,現在那個洞內相當於一個基本封閉的空間,所以,水勢暫時是能維持平衡的。
打破平衡的關鍵,就在於洞內底面上的圓形石板。
而新發現的這個斜坡上的洞口,雖然和那個洞口大小和形狀一致,但是洞內的結構卻不一樣。
那個洞內的空間,是以洞口的形狀向裡延伸三米左右;而這個洞內,則是更大的一間石室,也就是說洞口類似於比房間小的門口。
這間石室,底面是正方形,長寬各有五米,高度也在五米左右;但卻不是一個正方體,因為洞口所在的豎面,是和斜坡保持一致的,略有傾斜,所以大致是一個梯形體。
而這間石室內,除了側壁上的三個洞,最裡側的石壁上,還有懸梯
所謂懸梯,是因為不是從洞底開始的,而是從三米左右的高度開始的。
懸梯是直接刻鑿在石壁上,貼近和三個洞口相對的另一側石壁,沿著牆角一直向上“攀升”。
這個懸梯寬度還可以,一米多,但角度比較陡,大概得有六十度。
既然有如此懸梯,石室的頂部一角自然是有“天窗”的。
這是個不太規整的近似方形的洞口,但是不算小,最小直徑也在一米半左右;其中有兩條邊,就是石室頂部的兩條邊。
懸梯一直往上延伸,上頭沒有淤泥的泥沙了,但江水湧入之後,自然也進了水。
這天的進展瞭解了之後,晚上自然免不了開會。
“現在就是這麼一個情況,兩處洞內都清理出來了。”龐統說道,“咱們來討論一下接下來的行動。依我看,可以揭開其中一個洞底面的那塊石板了,如果沒什麼意外,那麼就可以直接探查另一個洞了!”
對此,大家都沒有異議。這基本上和他們之前的預測差不多。而且有了探查巴王廟的過程,也積累了經驗。
“懸梯的位置,是從洞壁的三米高處開始的,也和洞壁上的三個洞水平一致;而底面有石板的洞呢,頂點高度也不過只有三米。如此看來,如果揭開底面石板,產生水流,有可能會控制懸梯洞內的水位,或許只比懸梯高一點點,人正好可以從水中浮起,踏上懸梯。”吳奪分析。
“希望如此,那麼這就是正確的開啟方式了。”吳大志點點頭,“這樣的水下工程,可不是一邊流向另一邊那麼簡單,必有其他輔助的複雜巧妙的設計,如果真能如此,著實太厲害了。”
權浩然就此嘆道,“是啊,就算是在今天,建造如此水下工程,也絕非易事。”
“這麼複雜巧妙的水下工程,不管是不是秘藏梁州鼎之處,這兩處洞口卻都是敞開式的,貌似有點兒‘防守’不嚴密啊?”梅小梅接了一句,“那麼裡面,會不會有什麼厲害的機關?”
“不排除這個可能。”吳奪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不過,所謂敞開式,是我們清理淤積泥沙之後的狀態。當年開鑿這個水下工程之後,有可能這兩個洞口就是用泥沙封堵的,如此‘防守’,更加自然。”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