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集中解答一些問題,晉末長劍,孤獨麥客,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來的金銀,經常來不及鑄幣就直接以銀條、銀塊形式拿去還債。
另外,西班牙60%的收入,是被王室奢侈花費掉了,並沒有用到軍事上。
好像扯遠了。
再說回匈奴。
胡人政權,你用漢地的標準來衡量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胡人政權的徵兵形式大同小異。
有據可查的契丹,一戶出一丁是常態,三戶出兩丁也不鮮見,出征的人還要自己準備武器和一部分糧食、肉乾、乳酪。
他們種地後就不管了,秋天才收,中間不需要忙活,反正“靠天收”。
男人出征後,女人小孩亦可勉強放牧,維持生產。
大發之下,所有成年男丁齊上陣,固然會影響農牧業生產,但負面影響遠不如漢人那麼大——當然,非到生死存亡時刻,也沒哪個首領閒著沒事玩“大發”。
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幾乎沒有維持成本,所以不存在養不養得起這種事情,因為他們就不養兵。
胡人正規化建設後,也會嘗試組建職業士兵,比如契丹的皮室軍,平時就有人供養,不怎麼需要幹活,專心訓練就是了。
另外再談一下組織形式。
此時基本是部落、氏族形式。
歷史上胡人組織形式出現質的提升,是唐代的吐蕃。
吐蕃實行“茹—東岱制”。
翼長、萬戶、千戶、百戶、小將——翼長統領至少一個萬戶。
這是史上第一次出現如此嚴密的組織結構。
茹—東岱制下,各級官員管軍又管民,以軍法治民,組織度非常高。而且軍事裝備非常好,從中亞、天竺擄掠了大量工匠,有成建制的具裝甲騎。
說實話,若非吐蕃這種農牧混合國家運氣不好,遇到了上升期的唐朝,估計會很厲害,畢竟安史之亂後,他們深入中亞,與阿拉伯人激戰,還經常南下印度搶劫。
當然,吐蕃運氣也不錯。
唐玄宗天寶年間,吐蕃連吃敗仗,損失慘重,九曲之地盡皆丟失,有亡國之憂。但戲劇性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了,吐蕃又活了……
吐蕃的制度,與女真的猛安謀剋制、蒙古的萬戶制大同小異。
即胡人打破了部落、氏族的藩籬,以一種組織度更高的形式呼叫他們的人力物力,並且提升了凝聚力。
這會的匈奴還不存在這種組織度。
最後說一點,算是我的個人見解,不一定對。
就總體而言,募兵制是要優於徵兵制的,缺點是維持成本太高。
不打仗的話,募兵也要領工資,而徵兵在家種地,是農民。
打仗的話,募兵要領雙倍乃至三倍工資——中晚唐防秋,各藩鎮派兵到邊境,幫助中央守邊,朝廷給兩份工資,藩鎮給一份工資,三倍工資。
而徵兵打仗,還是沒有工資,或者只有極少的賞賜。
在募兵制大規模開啟前,壓根就沒軍餉這個概念。
另外,很多人都聽說過“一漢當十胡”這種說法。
對,這是西漢年間。
到了後來,陳湯說現在不行了,只能“一漢當五胡”。
原因是什麼?
胡人也在進步啊。
西漢時中原與匈奴的文明、生產力差距極大,體現在戰爭上,就是西漢軍隊武裝到牙齒,而匈奴只能武裝極少數精兵,絕大多數人居然用骨箭,更別說大規模裝備甲具了。
另外,當時馬具也不行,騎兵威力不夠大。
東漢時,這個差距縮小了。
胡人裝備提升了一些,而且出現了能提升騎兵戰鬥力的馬具。
到了魏晉南北朝,因為胡人大舉南下,差距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