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集中解答一些問題,晉末長劍,孤獨麥客,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劇情發展,劉漢政權的比重會越來越大,有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不太適宜放在正文中,於是發個單章,豐富一下。
第一,匈奴的人數。
第一卷94章已經介紹過了,曹魏時期大概三萬餘落,十幾萬口。
那麼西晉時期呢?以下僅包括內遷匈奴十九種。
開幕雷擊——西晉開國那一年(泰始元年265),“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帝復納之,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後復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
開國第一年就內遷了十來萬匈奴人。
咸寧三年(277):“西北雜虜及鮮卑、匈奴、五溪蠻夷、東夷三國前後十餘輩,各帥種人部落內附”——人數不詳。
咸寧五年(279):“三月,匈奴都督拔弈虛帥部落歸化”——人數不詳。
咸寧五年(279):“冬十月戊寅,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帥部落歸化”——人數不詳。
太康五年(284):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萬九千三百人歸化”。
太康七年(286):“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種類大小几十萬餘口,詣雍州刺史扶風王駿降附”。
太康八年(287),“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復率種落大小萬一千五百口,牛二萬二千頭,羊十萬五千口,車廬什物不可勝紀,來降,並貢其方物,帝並撫納之”。
太康十年(289):“奚軻男女十萬口來降”。
以上僅僅是司馬炎時期內遷的,沒算以前“積存”的,也沒算晉惠帝、晉懷帝時期被劉淵招誘南下的。
有些讀者不信,認為匈奴沒多少人。
我數學不好,有沒有大手子幫我計算下?
司馬炎時期的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看看當時的描述,幷州、關中到處是匈奴,幷州是相對最集中的。
這還僅僅是匈奴,沒算羯人、烏桓、鮮卑。
烏桓是內遷人數僅次於匈奴的。
第二,匈奴的生產方式。
匈奴並非沒有種地的習慣,早在西漢年間就有了,但因為草原的環境,只有特定地區適宜種植業,因此規模不大。
南遷之後,他們把在北方草原種植的糜子帶了過來,作為傳統農作物耕種。
糜子非常適宜草原的環境,事實上一直到遼國時期,契丹人還特別喜歡種糜子,潢水(西拉木倫河)流域種植業規模十分龐大。
當然,他們所謂的種植業,與漢地又大不一樣。
別以為內遷漢地後,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就漸漸向漢人靠攏了,這可真不一定。
唐代內遷至淮西的突厥人,不事稼穡,但以遊牧、弋獵為業,整個南陽盆地、淮西到處是趕著牛羊放牧的突厥人。
胡漢交融之後,當地風氣狂野,造就了大名鼎鼎的“蔡賊”。
內遷匈奴、烏桓人是半定居形式。
種地時,往往種子一撒,然後就不管了,秋天再來收割,貯藏於地窖之內。
這種習慣在後世諸胡中依然有體現。
唐代的吐蕃人佔領河隴後,在當地種青稞、麥子,是同樣的操作方式,播種就完事了,沒有田間管理。
五代時的奚人“春借邊民之荒田種穄,秋熟乃來收穫,畢則窖于山下。”
甚至到了蒙古人那會,依然如此——“蒙古昔種田,撒種委之去,謂曰靠天收,秋成返刈獲。其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