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老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城外鹽井 城內風緊,江湖世家,渝州老伍,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月才能吃到,平常真沒有。
“趙公子,我們去看看鹽井?”鄭宏問道。
“好的。請帶路。”趙璂隨即起身。
鄭桂秋忙跑到櫃檯去會賬。
出了店門,陽光更毒辣,鄭宏把遮陽帽發給大家。穿過城門,城外稻田裡的稻子正迎著陽光旺盛的生長,像是要把這熱騰騰的能量,全都轉化成晶瑩的米粒呈給勤勞的農民。大路邊有兩三塊藕田,碧綠的荷葉層層疊疊的鋪滿了整個水面,東一枝西一枝的荷花從傘堆中冒了出來。有些已露出了青青的蓮蓬,大多數已開過,粉紅的殘萼懨懨的留在蓬沿,只有少數幾枝花苞等著盛開。
路上多是挑著空擔、戴著草帽歸家的人,應該早上入城賣完蔬菜瓜果的農民,大家都是步履匆匆。
順著大路走約兩炷香不到的功夫,就看到不遠處,一個遠遠高於屋頂的木頭架子,很突兀的立在那裡。
“前面就是千八井了。”鄭宏回過頭了,對後面的人介紹道。
一行人加快腳步,來到了架子下面的院落,幾間青瓦木房。說是房子也不準確,因為四面的牆壁都沒有遮擋,只是幾根木頭柱子,支稜起頂上的青瓦,叫篷比較準確點。
“這是離州城,最近也最深的一口井,光開鑿就用了六年多時間,深度超過了兩百丈,大約壹仟八百尺,所以叫千八井。”百事通鄭宏說道。
幾個鹽工正在鹽井邊,提取滷水,其實鹽井只有碗口大小。在井的旁邊是兩排燃著火的大鍋,鍋裡熱氣蒸騰,煙霧嫋嫋。
只見鹽工們,把用楠竹製成的汲滷筒放到井下,筒的頂端是長長的麻繩,麻繩透過高高木架與絞盤相連。汲滷筒裝滿滷水後,在水牛的拉動下絞盤開始工作,滷筒就慢慢上升。待滷筒完全出來後把,筒引到井旁的大缸裡,然後開啟滷筒底部的機關,一股黃中泛黑的水就噴射而出,轉瞬就把大缸裝了一半,剛出地底的滷水泛著泡沫,發出微微刺鼻的氣味兒。這就是看起來不起眼,卻貴如珍寶的製鹽原料——滷水。
接下來就是將滷水,放到那一口口大鍋中熬煮,等水汽完全乾了後,剩下的就是晶瑩剔透的鹽粒了。再剔除其中的雜質,裝包入庫,這就完成了從水到鹽的華麗蛻變。
“一鍋滷水要變成鹽,要熬煮多久啊?”趙璂問。
“我知道,我知道。”鄭桂秋連忙回答,“熬煮一鍋鹽,最少要四個時辰。一口鍋一天最多,能收兩次鹽。”
“四個時辰才一鍋?那得燒好多柴火?”肖波問。
“這裡不燒柴。燒的是火井。”鄭宏道。
“是啊。如果是燒柴來熬鹽,不得把周圍的山都砍完?”安允才笑著說。地方書志早有記載,蜀中先人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使用火井了。
“是啊。看起來製鹽不是很複雜。可是為何只有融州才有呢?”肖波又問。
“這個就得問上天了。為何只有融州才有鹽井。如果其他地方有鹽井無火井,想來要擴大生產也是不可能的。光有火井而無鹽井更是奢望。真佩服發現此地有鹽滷的先人。”趙璂感慨道。
“對了。鄭三哥。這口井開鑿的時間並不久遠。那麼是誰發現了這裡地下面有滷水的呢?他又是如何發現的呢?”趙璂接著問。
“趙大哥,我們到旁邊的屋簷下歇一會,喝點茶水慢慢聊。”趙桂秋率先往涼快的地方走。申屠疆默默的喝了一口酒,也來到了幾人的身旁。這裡是製鹽的工坊,是不招待遊客的,故鹽工們只顧自己手裡的活計,其他事情一概不管。幾人這能在屋簷下站著,鄭宏取出杯子給每人倒了一杯酸梅湯。
“找鹽打井是一門很不容易學的技藝,特別是尋井師。整個融州城會這門手藝的人,融州城不超過十個人,而每個都是鹽商的寶貝,精貴得很吶。”鄭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