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鉗工果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9章 代溝,剝削好萊塢1980,莫斯科鉗工果沙,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金時代,戰後歐洲經濟凋敝,很多日用工業產品都是阿美利加製造的。那時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算考不上大學,也能找一份藍領的工作,有不錯的收入。
所以原作裡的那些孩子沒考上大學,當上了修車工,加油站工人,化妝師,也能讓他們賺到足夠的錢,在城市裡買個房子,和高中同班同學住在一起,無憂無慮地結婚生子。
而現在已經是八十年代,體力勞動的藍領不再被社會尊重,在麥當勞這種連鎖快餐裡打工的都是些青少年。
年輕人對這些工作根本沒有共鳴,他們只是去掙點零花錢,不想一輩子做藍領。相反,他們都希望有足夠的教育,能夠找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交上社保,然後在郊區買上房子,和相同收入社會階層的人住在一起,這才是新一代的阿美利加夢。
想到這裡,羅納德更發愁了。他丟開了原來的劇本,和在劇本上做標記的紅色鉛筆。
羅納德覺得,如果就這樣簡單的重複原作的故事,那票房可能不會很理想。雖然電影的票房和編劇關係不大,但是如果能寫出一部票房很好的電影,作為編劇也能夠獲得加成,有機會執導自己的電影。
“油脂”是一部好萊塢知名的音樂劇,在翻拍成電影之前,就在百老匯上演了五六年。很多沒機會到紐約百老匯現場觀看的小鎮青少年,能夠用三四美元的票價,享受一下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在1978年當時,是一個挺划算的事情。
但是讓他們去看一部劇情基本類似的續集電影?
而且續集還沒有原作那樣經過百老匯的不斷打磨,又失去了屈伏塔和奧利維婭的男女主角?恐怕更加沒多少人會去了。
羅納德開啟公寓的窗子,讓新鮮空氣灌進來,幫助自己思考。
而且現在的青少年,對百老匯音樂劇沒那麼嚮往了。羅納德記得表妹唐娜,和戴安·蓮恩,都對百老匯音樂劇表示過不屑一顧。
他們想看的是真實的東西,“油脂”這種把生活中的艱難困苦都剝離掉,只留下浪漫的想象的戲劇,不再對青少年有吸引力了。
時代總有其印記,會在當時的藝術作品中留下痕跡。當時的人也許不覺得,但是幾十年後再看的時候,會強烈的感受到一種時代的思潮。
1965年標誌著嬰兒潮一代的結束。而嬰兒潮之後出生的第一批嬰兒,已經15歲了,正是要進高中的年紀,他們也是“油脂”續集,瞄準的最大的潛在觀眾。
他們真的會和兩年前嬰兒潮一代的末尾那批青少年那樣,喜歡“油脂”的調調嗎?
嬰兒潮一代都已經長大。從1965年往後,也就是表妹唐娜,戴安蓮恩,波姬小絲開始的新一代觀眾,又會喜歡什麼樣的電影呢?
羅納德把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拋開,關上窗戶,又來到寫字檯前面。
“油脂”續集還是一個浪漫喜劇,既然是愛情劇,就要製造一些男女主角的矛盾,讓兩人被矛盾隔開,最後克服矛盾後終成眷屬。
首先得把愛情喜劇最常見的父母因素排除。羅密歐和朱麗葉式的家族阻礙,在“油脂”的宇宙裡並不存在,背景都在高中的故事裡,出現不讓男女在一起的父母,是不可能的。
原作採用是社會矛盾,或者放在校園背景裡說,是不同學生階層的矛盾。學校裡最有權力的那群人,不是學業成績最好的書呆子Geek,也不是體育成績好的Sport,而是一群拉幫結派,在小團體裡的高層。
也就是所謂的男生的硬漢幫,和女生的粉紅女郎。最後奧利維婭·牛頓-約翰扮演的女主角桑迪,是放棄了自己乖乖女的身份,主動穿上皮衣,打扮成粉紅女郎,才終結了她和男友之間的鴻溝,最後兩人又在一起了。
要不這次倒過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