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三章:比咱祖大帥還厲害,織明,蝸牛非牛,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誠也選擇了這個成功的捷徑,他之所以如此抉擇,倒並不是因為懼怕鄉紳氏族的力量,而是要團結底層士紳來打倒上層士紳。
藉此,來為帝國注入新鮮血液,改變帝國已經僵化的政治體制,為這個遲暮的帝國打上一劑強心針,使之成為具有冒險與擴張精神的強盛帝國。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還不具備進行整個社會階層改造的條件,如果強行照搬後世那種社會改造形式的話。
先不說這樣子做起來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單就說因此而引發的社會變革,必然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朝代更替,也將使得普通百姓無所適從,而引起極大的社會動亂。
有理由相信這樣的社會變革,在掌控底層話語權計程車紳抵制之下,必將引起極大的社會恐慌,進而在大士紳階層的全力反擊中,宣告失敗。
作為一個見過世面的後來者,張誠清楚地知道什麼叫作“因勢利導”和“循序漸進”,他不會生搬硬套後世那些社會改造的方法與方式,因為那與這個還不具備徹底變革的社會基礎。
任何社會變革的方式並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只有與當前社會程序是否相一致的問題,只要是與當前社會相匹配的變革方式,那就是最正確的。
張誠就十分堅定地認為,在現今這一歷史時期,仍然未能擺脫士紳階層對於底層民眾的影響,畢竟識字之人不多,朝廷政令在許多時候都要依靠士紳們來幫助傳達,並帶領地方百姓完成。
久而久之,便即形成一個個地方上的“土皇帝”,他們幾乎完全把控了地方上的一切資源,甚至連朝廷委派的縣令都不敢輕易得罪他們。
其實,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就因為前代元朝對基礎行政的管理十分粗放,地方上存在著各種利益小團體,致使中央的命令很難下達到地方,朝廷政令執行的難度極高。
所以他就對於縣以下的組織形式進行了調整,他以一百戶為一個統計單位,稱作“裡”,又將其中每十戶編成一個“甲”,並從中選出一戶充為“甲首”,作為這十戶的管理者。
接著再從中選出一名“里長”,負責管理下面的十個“甲首”,這個里長便直接向縣衙負責,他的主要任務就是代表朝廷徵繳稅糧,派發勞役,再有審斷民間是非官司。
朱元璋設計的這個制度最關鍵部分,就是無論“甲首”還是“里長”,既不是朝廷官府指派,也不是從基層直接選出,而是實行的輪換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