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花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3章 殺大將,滅精銳!,明賊,紙花船,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兄弟們,小船可是厚道人啊。跪求各種支援。跪謝。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時至此時,長生營在攻堅戰方面,早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經驗,極為立體化的體系。

在此時這個時代,冷熱~兵器交替,火器雖已經廣泛運用到了各項戰事中,但因為技術、穩定等種種原因限制,火器還並沒有佔據壓倒性的主流。

像是此時這般攻堅戰,哪怕塔山鋪只是小城,牆還是泥胚子,但外圍這道寬闊的護城河,卻並不是太好逾越。

此時明軍和後金軍在面對這種‘環繞式’防禦體系之時,還是採用非常保守、也是最穩固的推進方式,推土填溝。

用堅固的泥地將護城河填平,把護城河前的工事填平,保證大軍能夠迅速而又有效的直逼城下,轉而,再殺入城內,一舉攻破敵方。

推土填溝的好處固然是穩固第一,又步步為營,讓人很難挑出毛病來,但~~,這種原始的推進方式,最大的弊端便是不能保證速度,又耗時耗力。

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時,這其實倒沒什麼,尤其是對明軍大多數戰事都有文臣監軍而言,主將這般穩妥,必定會博得一個‘沉穩’的名號,報到上面,說不定還能博一個‘儒將’的頭銜。

但在敵我雙方力量相持時,這種推土填溝的作戰方式,怕註定是隻能為他人做嫁衣。

在華夏五千年的戰爭史上,包括世界戰爭史上,無論是雄才偉略的成吉思汗,亦或是曠世奇才亞歷山大大帝,都未有過相持、而後再取得勝利的先例。

當然,成吉思汗起勢之後,蒙古人最大的機動性優勢發揮出來,天下間再沒有人與他們相抗衡之後,所謂的相持,也根本無法阻擋蒙古鐵騎的威勢了。

但此時李元慶並不具備成吉思汗當年起勢後碾壓天下、橫掃天下的絕對性統治優勢。

在這般戰事中,與背靠海州後金軍主力的濟爾哈朗相持,那隻能說李元慶的腦門子被驢踢了。

因為這會給濟爾哈朗更充裕的準備時間,更能讓濟爾哈朗清晰的判定明軍主攻的方向,甚至可以判定明軍的兵力部署等核心要素。

但此時,長生營的浮橋技術已經是相當成熟先進。

推土填溝可能要一兩天,甚至兩三天,不斷的糾纏著往前推進,但浮橋技術,卻只需要半個時辰,甚至是一刻鐘。

此時,在‘轟隆隆’連綿疊伏的火炮轟鳴之下,前方的工兵兒郎,迅速在本岸打好了地基,將一塊塊浮橋蓋板迅速往前鋪過去。

所謂浮橋,顧名思義,就是浮在水面之上的橋。

一般的簡易浮橋,多以便宜實惠的竹子為主,只要有人,最多一天,怕是就已經可以鋪上幾里。

但長生營的浮橋卻並未竹製,而是使用的更為堅固的樟木、樺木等混雜而成的木料,火油浸泡晾曬過幹竹,只起部分增強浮力的輔助作用。

這些堅固、浮力極大、卻又並不是太過沉重的浮橋蓋板,長約兩米,寬約一米,鋪在水面上,就是一條小型竹筏,哪怕在大海的驚濤駭浪上,也非常堅固,更不要提是在這流速非常緩慢的護城河上了。

這些浮橋蓋板被推到了水面上,某種程度上,就像是釘子打進了地面裡,雖會產生晃動感,但只要將後續鐵鏈連起來,堅固性甚至毫不輸地面。

長生營工兵們的速度非常快,眨眼,已經將護城河鋪滿了一半。

土牆後的鑲藍旗士兵紛紛放箭雨、飛斧、標槍各種暗器騷擾,但很快卻都被轟隆的火炮和兩部犀利的鳥銃壓制下去。

關鍵是這些工兵兒郎陣勢非常分散。

近一里的推進寬度,卻只有寥寥三四百人,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少掩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躍馬大明

紙花船

北地為王

喜歡玫瑰樹的西紅柿

明末國色江山

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