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張亢其人
天涯明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0章 張亢其人,穿越荒年,系統竟然嫌棄我是處男,天涯明玥,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元昊的爹裡德明,
他們家被唐朝賜姓李,被大宋賜姓趙,嚴格來說,此時的李元昊應該叫趙元昊,不過無所謂了,過不了幾年,李趙這兩個姓他都不要了,他要恢復党項的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了。
這都是後話,但也由此可見,張亢雖然身為文臣,但是還是知兵事,而且還有幾分戰略眼光的,早早的就看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
甚至專門準備西北的實際情況,上書了應對當時的西夏的攻守計劃!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了說明張亢關注邊防,並富有軍事謀略和志向,也為後來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也正是因為如此,前段時日遼國突然在幽州一帶聚兵,大宋朝廷獲悉後不得不注意河北之地的防務。
而張亢因此前的表現,被立即起為武官如京使,調知對遼前線的安肅軍(治今河北徐水),
就這樣,張亢就從文官轉為武官了,在大宋的制度下,不得不說也算是一件稀罕事情。
而且張亢並非只是善於紙上談兵,還是勇於和善於用兵的良將,在轉為武官之後,在戰場上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戰績。慶曆元年(1041),李元昊攜三川口,好水川兩次大勝之勢,兵鋒正盛,直指大宋邊陲的土地,想要奪取大宋的西北土地。一口氣就攻陷宋邊陲重鎮豐州,致使宋朝的麟州與府州之間聯絡中斷,彼此只能困守孤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div>
形勢異常艱難,當時有記載,“民乏水飲,黃金一兩易水一杯”。趙禎和各位相公已經開始討論放棄這兩地,以免過於拖累,“朝廷議棄河外,守保德軍,以河為界”,但是大宋的制度,關於如此大事,那還不是在朝野上爭論不休,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出結果?
就是在如此危險的局面下,張亢受命出任並代鈐轄、專管勾麟府軍馬公事,他單騎進入府州城,承擔起解決麟、府地區防務困境的任務。
張亢上任之後一改前任武將龜縮被動的做法,透過各種主動的舉措,如獲取水源、加強練兵並調動軍隊的鬥志、用兵收復要塞琉璃堡等,不僅解除了府州受到的威脅,而且還親自帶著將士們先後與西夏軍交鋒,而且還取得兩次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勝利!
張亢先是率三千人運送物資的時候,遭遇數萬西夏軍隊的圍攻,他以兵書中“置之死地而後生”之的道理激勵將士們,然後機智地乘風勢衝鋒,大敗西夏軍隊。後來又在兔毛川之戰中,張亢設計誘敵入圍,伏擊優勢敵軍,大破敵軍,斬首兩千餘級。
透過這兩次戰役結束,極大的挫敗了西夏的囂張氣焰,他又抓緊在關鍵位置修建了五處堡寨,終於打通了麟、府二州的通道。經過這一系列的舉動,終於壓制住了敵人的攻勢,提升了大宋邊計程車氣,極大地改善了麟、府地區的防禦狀況。
張亢也因此名聲大噪,風頭一時無兩。
就連後世元人編修《宋史》時都對其稱道不已:“張亢起儒生,曉韜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區區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麗哉!”
就是這麼一位文武雙全之人 ,其見識和膽魄為當時其他文臣出身的將帥所不及,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又超過許多武官同輩,堪稱一代人傑。
但張亢卻屢遭到彈劾、壓制,甚至一度身陷囹圄,晚年還頗受非議,仕途坎坷,到死不能伸張。
郝仁當初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就感慨不已,覺得十分的壓抑和鬱悶。
如此英雄一般的人物,竟然得不到應有的對待,以至於不得善終,
讓郝仁唏噓不已!
同時又覺得這也符合大宋這個操蛋的尿性!
只能說,無語!
……
喜歡穿越荒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