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澤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回司馬懿合縱連橫,諸葛亮各個擊破,穿越關平,一統三國,龐澤華,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幷州境內多山和河流,黃土高原被沖刷出來了很多的溝壑山谷。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脈,北有恆山山脈,南有太嶽山脈,中條山脈和王屋山。山脈除了恆山和王屋山是東西走向,其他大部分是南北走向。山脈之間是河道山谷。山谷中十分險要,是防守的好地方。

幷州四周河流較多,西部南部省界都是黃河,東部從北到南均是屬於海河水系的桑乾河、滹沱河、清漳河、濁漳河、沁河,內部則是貫穿整個山西南北的汾河。河流在山谷中穿行,形成了出入大山的谷地,盆地,也形成了許多交通要道,重要關隘。

在幷州境內有五大盆地。東南方是長治盆地,西南方是臨汾盆地,北面是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中間是太原盆地,周邊都有高山包圍阻隔,形成了多個重要的關隘東部太行山區,南有壺關,北有娘子關和平型關,是東入華北平原的要道。在呂梁山脈與恆山山脈之間,有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是阻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重要關隘。南部王屋山有兩個重要關隘,一個是長平,一個是箕關,是阻擋中原北進的交通要道。守住兩關,中原大軍就很難北上了。在中條山和王屋山之間有一座關隘名曰箕關,既可以阻擋西部大軍進入河內,也能防止中原大軍進入西河郡,太原郡。

幷州西部又叫“晉陝大峽谷”。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托克托河口到禹門口的這一段,這一段的黃河在峽谷中飛流直下,黃河在這一帶是被兩邊高山夾峙,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是沒辦法大規模的運輸物資以及軍隊的,因此基本上不太可能從這邊進入山西。在中條山北側大河東岸的蒲州設下重兵,可以防守長安來的兵馬,還能防止蜀軍從渭水水路進兵河東郡。

中條山東南側,是著名的風陵渡口,風陵渡,因為風陵而得名。這裡有一座風陵堆,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人物風后的陵墓。風陵渡位於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向東的轉折處。

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后發明指南針戰敗蚩尤的地方。風后歿後,黃帝把他葬在他戰鬥過的地方,謂之風陵。由此,渡口稱風陵渡。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線晉、陝、豫三省。

黃河經過九曲十八彎奔流到潼關附近,因受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衝,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在古代歷史上,幷州各地是中原王朝抗擊北方遊牧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一直處於戰爭前沿,兵家必爭。無論是戰國時期的秦魏徵戰河西,還是決定秦國統一天下的秦趙長平之戰;無論是漢!朝時期衛霍李廣抗擊匈奴,還是北宋時期楊家將拱衛宋境;無論是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還是滿清入關後遭遇的最大危機—山西大同之戰;似乎發生在山西的這些戰爭都能決定一個帝國的興衰甚至生死,對於漢、隋、唐、明、清等大一統王朝來說,也常常是是國家整體和平,但山西卻是戰爭重地。

尤其是山西北部的大同,被譽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是扼守整個山西的要衝。歷史上,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抗擊北方遊牧政權的屏障,大同地區則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地形因素導致山西曆史上一直是易守難攻,守住了山西,中原腹地就安全了,反之,一旦丟了山西,中原腹地則暴露在西北少數民族騎兵的鐵蹄之下,隨時有亡國的危險。歷次中原王朝和西北遊牧民族,例如:匈奴、突厥、薛延陀、契丹、蒙古等之間的爭鬥,無不是圍繞著幷州境內的各個關隘進行戰鬥。

中原王朝勝,則從山西這些關隘長驅直入西北草原,遊牧民族遠遁;西北遊牧民族勝,則突破山西險關隘口占領山西腹地,進而突入中原,這些關隘決定了中原王朝和西北遊牧民族的興亡,這也是為什麼山西的古代關隘很出名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紅樓:風流瀟灑芹四爺

雲念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