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閃電之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1章 和氏璧的推論,尋寶神瞳,以閃電之名,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秋二寶中隨侯珠和和氏璧,眾人聽得比較多的就是和氏璧,關於它曾經演繹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完璧歸趙’典故。

“李先生,和氏璧不是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玉璽嗎?”

問這話的是一直給他們做拍攝的那個攝影師,三十多歲,腦後留著小辮子,倒是有點文藝範。

“這事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還是先到我辦公室坐會,我給大家泡茶邊喝邊聊。”

幾人進入石子名辦公室,很快一壺茶泡開,香氣升起。

“等等,我把攝像開啟,也算是留個素材。”攝影師比較敬業,他主要任務就是跟拍,尤其是涉及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所以覺得將討論的過程拍攝下來應該會有用。

李墨喝一杯茶,口齒留香。

“我也只是隨口一說,關於和氏璧的來龍去脈史書上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其實流傳下來的都是含糊其辭,要說個明白太難,只能根據自言片語推斷一二。”

“是啊,隔了兩千餘年,很多事情的真相都無法去證實。”朱昌平教授是考古專家,對這方面研究還是比較深刻的,“從出土的文物資料來看,我個人覺得傳國玉璽和和氏璧關係不大。”

“朱教授,你是這方面的權威,我也想聽聽你的推測。”石子名給他倒了杯茶,又給其他人相繼倒一杯。

“就是閒聊聊,比如這個傳國玉璽,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最多,都是那種很大,很方正沉重的塊頭,其實在久遠的古代,玉璽尺寸真不大。比如說那個傳國玉璽,三國志說‘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方圓就是周長,漢寸大概2公分多,這麼看傳國玉璽實際尺寸寬約2公分,高2到3公分,實際尺寸並不大。”

“另外從出土的玉璧尺寸中得知,大尺寸的玉璧一般是圓形,直徑10到15公分,厚1公分左右,中間有空,方便穿繩。這種大尺寸比較少,比較多的還是小玉璧,方便隨身攜帶。而和氏璧,既然也稱之位璧,那厚度應該相差不大,最多1公分出頭,並不具備製作成傳國玉璽的條件。”

“聽朱教授這麼一說,這前後還真是有矛盾衝突的地方。”符館長喝口茶笑了笑說道,“史書上記載的我們無法辨別真假,但從一些細節還是能夠推斷出一二。和氏璧在古代那麼有名,秦始皇也不會破壞它只取其中一塊來製作傳國玉璽,這理也說不通。”

攝影師就像在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他插嘴說道:“這麼說來和氏璧和傳國玉璽還真沒什麼關係。”

“話也不是絕對的。”李墨放下茶杯接著說道,“我對這些比較感興趣,所以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去研究。史書上記載了和氏璧的由來,其中《韓非子/和氏》有這樣一句話‘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大家重點關注一個字‘抱’,從這個動作來推斷,那塊未經雕琢的原石塊頭挺大,很重,所以要抱。而和氏璧不管厚度還直徑根本用不完原玉。”

“所以我有個推測就是傳國玉璽的用料根本不是和氏璧,但可能與和氏璧是同源,是用剩餘的原玉雕琢成的。”

李墨說完,又小喝一口香茶。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推論,大家當個故事聽聽就好。”

辦公室沙發上的幾個人都是這方面的老手,他們聽完李墨的推斷也不由點點頭,這事還真有可能。

“其實不管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做的,它們都已經失傳。史書上也沒有關於和氏璧的詳細記載,就算它此刻放在我們的眼前,誰也不敢說這個就是歷史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石子名有點回過味來,他眼睛一亮說道:“如果和氏璧是真實存在的,那它不是跟著始皇帝陪葬了,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我一點也不渣

非布司她

官場:從抓捕悍匪榮立一等功開始

火神廟

違和少年

姑射山人

你是爺的命,不是妖妃

李子小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