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十八、赤膽忠心陳操之,上品寒士,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氐秦畏我晉軍收幽、燕之兵後再略取關中,是以必出兵出燕,而且還會有南侵荊襄之意——”

桓溫瞿然問:“若秦果南侵荊襄,陳掾以為當應以何策?”

陳操之道:“明公此番北伐,除了八千水軍之外,並未動用荊襄之眾,桓徵西(即桓豁)善能用兵,除非苻堅、王猛傾關、隴之力大舉南征,否則不足深慮,而氐秦顯然不可能在我十萬大軍屯集河濟之時傾國之兵去攻荊襄——”

桓熙皺眉道:“陳司馬方才說氐秦有南侵之意,這時卻又說其不可能南侵,軍情大事,為何言語前後乖謬?”

桓溫卻點頭道:“陳掾言下之意是說苻堅、王猛會揚言攻我荊襄,其實無能為也。”

陳操之道:“大司馬睿智,但氏秦出兵洛陽是迫在眉睫之事,沈將軍兵少城弊,不可不救,末將願領一支兵馬馳援洛陽,必重挫秦軍,教其再不敢出兵救燕。”

桓溫準陳操之所請,命陳操之率一萬八千北府兵前往洛陽助沈勁阻擊秦寇,這一萬八千北府兵中就有冉盛所領的三千重騎兵,重騎兵在攻城戰中作用不大,帶去洛陽更有奇效——

陳操之待眾將退出後,又對桓溫密語道:“末將更有一計,慕容臧重兵在原武至封丘一帶,溫縣守軍不多,末將在洛陽擊敗氐秦援軍之後,則乘勝渡河,繞至原武,奇襲燕軍,明公領河南之眾,渡河夾擊,可獲大勝。”

見桓溫眼露深思之意,陳操之又道:“明公若不能大勝燕軍,消滅其主力,一旦班師回江東,燕軍必渡河來侵,河南之地又將不歸我大晉所有,明公一代雄主,豈甘心於此,而若乘滅燕之功,威名赫赫,還江東受九錫,誰敢不服?”

陳操之最後這句話,說到了桓溫心坎上,桓溫沉思半晌,忽道:“我讓桓熙與汝同去,如何?”

陳操之心頭一凜,知道桓溫這是因為前些時他與桓熙在攻滎陽之事上起了爭執而擔心他與桓熙不和,答道:“蜀之劉禪,與諸葛武侯有何恩義?但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乃是為報劉皇叔三顧草廬知遇之恩也,我之輔佐世子亦如是——”

桓溫聞言大為感動,劉備與諸葛亮,千古君臣之典範,當然,把桓熙比作劉禪,這讓桓溫略有不爽,但陳操之這麼說,其忠心可鑑——

陳操之又道:“操之不是讒佞之人,即明公有過,亦當直諫,絕不諱言,世子實不善用兵,所以需明公為其掃平天下,世子洪福之人,守成可也。”

陳操之對桓溫的性情喜惡是瞭如指掌,桓溫瞧不起讒佞之人,對善意的直諫,儘可言辭激烈一些,桓溫很有容納的雅量——

桓溫感慨道:“此陳掾肺腑之言也,陳掾品行,世所共知。”不再提由桓熙一道去洛陽之事,只命謝玄的大軍逆河而上,為陳操之渡河做準備——

六月初九,盛夏酷熱,陳操之、冉盛、蔡廣、田洛、蘇騏、劉牢之、沈赤黔引一萬五千步卒和三千重騎兵趕至偃師,慕容垂叛逃後,鞏縣、偃師的燕軍都逃散了,被沈勁與穎川太守高柔的三千軍士輕易攻取,偃師距洛陽五十里,陳操之大軍當夜在偃師歇息之時,沈勁從洛陽派人急報,說秦將苟池、鄧羌的兩萬步騎已從靈寶、陝城出發,最遲後日就會抵達洛陽城下——

陳操之便命大軍早早造飯啟程,次日傍晚趕至洛陽,駐軍歇息,沈勁命守軍殺豬宰羊犒軍,十一日四更時分,陳操之與蔡廣、劉牢之率五千軍往澠池方向疾走,在天明之前抵達青龍山與呂山之間,此地距新安三十餘里,陳操之五千步軍就設伏於此,而田洛與冉盛的一萬步騎則是天明從洛陽出發——

苟池、鄧羌的兩萬步騎十一日卯時離開新安縣朝洛陽進發,遠哨回報,晉軍萬餘人正從洛陽西進,主將是鷹揚將軍陳操之——

鄧羌哂道:“陳操之也能領兵嗎!此人前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玄德

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