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七十六、趨利避害,上品寒士,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正典刑可也,何以要伏兵於外!”
桓溫驚詫莫名:“陳掾何出此言,哪裡有伏兵?”
陳操之便請慕容令上前向桓溫稟報桓熙在姑孰城外伏弓弩手要殺他之事,桓溫面色鐵青,雙手發顫,傳命行軍司馬速去子城檢視,一面命人召桓熙來問話——
行軍司馬很快就來回話,世子桓熙領五百弓弩手一早出城往東北去了。
桓溫雖知桓熙輕躁,卻萬萬沒想到他會做出這等蠢事,氣得頭髮暈,喝命親衛甲士持他軍令,綁縛桓熙來此問話——
陳操之對桓溫道:“世子對操之成見極深,但何至於兵戈相見啊,明公莫要氣急,有傷貴體,而且此事也不宜宣揚出去,只是操之終要負明公所託,世子我不能再輔佐,我回建康便表奏朝廷,辭官歸隱,只求保全性命。”
桓溫擺手道:“逆子狂悖,我必痛責之,陳掾莫要驚懼,陳掾我左右臂也,我寧殺逆子,不願失陳掾。”
陳操之叩拜於地,請桓公萬勿重責世子,不然他心下不安——
臨近午時,桓熙被甲士秘密帶回,他已知事敗,面如死灰,跪在父親桓溫面前垂頭不語,任憑桓溫問他什麼,只是不答。
桓溫越看這個兒子越惱,苦心栽培多年,卻是這般朽木不可雕,他桓溫就是建國稱帝,也會二世而亡,喝命左右,重責桓熙三十軍杖——
陳操之為桓熙求情,請求桓溫輕了此事,不然傳揚出去,對諸方皆不利。
桓熙聽得陳操之為他求情,心裡的悲憤難以言說,當堂大哭起來——
桓溫羞慚不已,有這樣的兒子,顏面無光啊,命左右將桓熙帶下去監禁起來,然後對陳操之等人搖頭道:“家門不幸,生此逆子,老夫愧甚。”
陳操之安慰道:“以堯之聖賢,猶有丹朱之不肖,明公莫要傷懷。”
桓溫氣急攻心,頭暈目眩,無心與陳操之等人多說,只是道:“陳掾照常啟程吧,我命一千甲士護送。”
陳操之連稱不敢,肅然退出,匆匆用罷午飯之後,與顧愷之、袁宏、王珣、慕容令等人殷殷道別,王珣比顧愷之還熱情,直送至白苧山外,臨別時與陳操之低語道:“陳刺史,在下曾託人向令侄女求親,但回覆說此事需陳刺史決定,若不是託詞,在下就在此腆顏問陳刺史一聲,不知以珣之人品能做陳門之婿否?在下知陳刺史侄女貌美才高,若有任何考驗,在下都願接受,無論玄談、書法、詩文皆可。”
陳操之看著身材有些短小的王珣一臉殷切的樣子,微笑問:“王主簿何以得知我侄女才高貌美?”
王珣略顯愧色道:“聞名久矣,去年建康三月三上巳節,珣曾在清溪河畔,見過令侄女一面,驚為天人,至此念念不忘。”
陳操之一笑,說道:“九月間我從錢唐回建康,王主簿可以來寒舍一晤。”拱手而別。
六日後,陳操之一行回到建康城,姑孰西府發生的那一場未遂之亂雖然被桓溫嚴令外傳,但畢竟知情者甚眾,難掩眾口,陳操之還未回到建康城,那流言已遍及朝野——
皇帝司馬昱待陳操之入城,便即傳見,詢問姑孰之事,陳操之稟報說他向桓大司馬請求回江東任職,桓大司馬未置可否——
司馬昱聽桓溫並未答應陳操之回江東,略略寬心,便問流言之事?
既然皇帝問起,而且此事建康早已傳開,陳操之還有什麼好隱瞞的,當即一一細稟。
皇帝司馬昱道:“天幸賓徒侯父子忠義,不然陳掾危矣。”
陳操之唯唯。
陳操之辭出後,司馬昱急召王彪之、謝安入議事,王彪之道:“桓伯道行事如此荒唐,不但南郡公世子做不得,即是豫州刺史也要另擇賢明。”
謝安道:“此事議論洶洶,桓公必有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