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完結,將軍好凶猛,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前的謀算,此時確實是出兵永嘉清除葛氏的一個良機,但事隔多年,最初謀算的基礎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
這個根本性的改變,就是徐懷禪繼登基,開創大豫王朝逾十年來,不僅帝國的疆域已經全面超過漢唐極盛之時,國力之強更是遠勝漢唐鼎盛之時。
經過十數年的休生養息,特別是醫療衛生環境得到改善之後,帝國人口快速恢復到一億兩千萬以上,人口增漲之快,遠超歷朝歷代的休生養息時間,差不多僅用十三四年就補彌了赤扈南侵以來帶給中原的人口損失。
天宣年間州縣所統計的納稅糧田總計約八億畝,而到大豫十一年,除開新附的南詔行省、河西行省、雲朔行省、遼陽行省、西燕郡國、樂浪郡國以及諸都護府轄地,僅原大越所轄地域,納稅糧田及官田總計就達十五億畝——新增近七億畝官田及納稅糧田,有新開墾的,更多則是這些年清查私佔隱逃稅賦的。
與之配套的攤丁入畝改制,使得田稅租賦收入大幅上升,相比天宣年間與田地人口直接相關的賦稅,大約激增三倍之多。
新增的田稅租賦,主要截留給地方使用,保障鄉司基層治理結構的完善。
中樞歲入的激增,主要得益於工造業在各行省踏步式的發展。
雖說各行省的冶煉、織造、造紙等業發展,要落後於南陽、襄陽等地,但相比較天宣年間都是十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增漲。
包括各種榷賣收入、市易稅、市舶稅以及官辦工造所上繳的利潤在內,大豫十年的中樞歲入已經達到八億貫,相比較天宣年間中樞平均歲入水平,大約提高了十倍。
這些年來,軍資開銷早已經不是中樞度支的核心,更多是道路交通建設的投入。以碎石為硬化材料的國道體系,經過十數年的建設,已經銜接各行省核心州,還成功開闢通往兩廣、福建、南詔、遼陽、河西、川蜀、西燕的碎石馳道。
也恰恰是道路交通的改善,使得每年往遼陽、雲朔、河西、西燕、南詔的人口遷徙,都能保持在一定規模以上,然後中樞再拿出大筆的錢糧,幫助遷徙民眾在邊地修建道路、建造屋舍、開墾荒地、建造工場,從而徹底的紮根下來。
如果沒有每年兩三億貫錢糧的額外開銷,很難想象僅僅用了十數年,就從江淮等人口富裕行省,總計往遼陽、雲朔、河西、西燕、南詔等地遷徙逾五百萬人口,徹底改變這些地區的人口結構。
比如說河西地區,原為党項人的居住地,這些年集中往河湟、靈武及銀夏等地遷徒了上百萬漢民,基本上使得漢民的人口占據達到四成。
這樣的趨勢再保持十數二十年,再加上人口自然繁衍,漢民在河西地區很快就會佔據絕對多數。
南詔、兩廣、遼陽、雲朔以及新羅等地同樣如此。
工造諸業的發展,其中可供貿易的毛紡織業發展到大豫十年,每年需要從吐蕃高地、河西及雲朔等地輸入羊毛羊絨規模上升到一百萬擔之多。
這也使得大規模遷徙這些地區的漢民,在遵照傳統開墾適宜耕種的田地之外,也有足夠的動力去圈佔草地、牧養牛羊,而不像以往放任草原地區給蕃民佔據繁衍。
利潤極為可觀的毛紡織品及羊毛貿易,除了強勁驅動帝國不斷對外進行軍事擴張外,更著意於實際的佔領及消化、融合——以往歷朝歷代,對草原地區一直沒有實際佔領、消化的動力與能力,即便是王朝極盛之時,最多也僅僅是透過軍事行動,將藩民部族從這些地區驅逐出去,以化解對中原地區的的威脅。
因此也可以預見,大豫對河西、漠南、漠北等草原地區的佔領、消化將是永久性的,無懼遊牧民族捲土重來;特別是接下來還要加強這些地區的礦產勘測、開採。
除了毛紡織業外,中原地區工造發展最為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