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6章 災民,傭兵1929,山有意,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據歷史記載,1929年,陝西全省有200多萬人活活餓死,200多萬人流離失所,逃亡他鄉,800多萬人以樹皮、草根、觀音土苟延生命於奄奄一息。
真可謂赤野千里,屍骨遍地。甚而人人相食,慘絕塵寰。
雖然現在已經是1934年,但是陝西那邊這幾年依然小災不斷,很多重災區的災民只能拖家帶口一路都指望能夠度過黃河,到山西來逃難。
所以表哥王成明這種從小生活在小康之家,又一路順利讀到大學的人,雖然也聽聞過陝西的災情,但在當權者有意控制下,知道的也不多,更是沒有沒見過這種人間慘狀。
而在他擔任縣長治理離石縣這幾年,對於民情民生都比較關心,看到那些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難民時,自然動了惻隱之心,周文又怎麼會怪他。
想到那些流民,周文突然心裡一動,就問道:“表哥,黃河對岸的流民多嗎?”
王成明沒見周文怪自己多事,心裡鬆了一口氣,但一聽到難民的事情,心情又有些沉重,他嗓音低沉道:“唉!很多,光是綏德縣就滯留了五六萬,聽說延川也有好幾萬人,如果冬天之前沒有更好的安置措施,恐怕沒幾家人能捱過寒冬。”
周文聽了沉默不語,心中卻是開始思索起來。
兩個縣加起來的難民怕有近十萬人,如果全部接手過來,如何安置可是個大問題。
周文之所以考慮接受難民,倒不是單純的悲天尤人。
同情歸同情,但他現在一切的出發點都以抗戰大局為主,什麼民生民情他還真沒有那麼多的情懷和精力來操這個心。
但是,周文想到,人口資源同樣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兵源的補充,還是後方基地物資和糧食的生產,都需要人來完成。
而現在離石整個縣也不過十幾萬人,排除掉老弱病殘和婦女小孩,青壯年不過兩幾萬人,這就有些少了。戰爭初期也許還不會顯現,但是等到中後期,人口不足的弊端就會暴露出來。
要知道,現在離石縣勞力不足,周文還可以去周邊縣招募和僱工,但如果到時候山西大部分都被鬼子佔領了,你還能去哪裡招人?
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現在就要未雨綢繆。
而條件無非就是錢和糧,特別是錢。
但周文目前最不缺的就是錢,所以他想把這近十萬流民一口吃下。
你想想,這十萬人經歷了幾年的災害還能活下來,老弱之人也許早就病死餓死了,剩下的幾乎都是身體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年齡結構也以青壯為主,正是周文最需要的人口資源。
他現在思慮的其實是如何安置這些人的問題。總不能自己白養著吧,得找個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事情。
周文心中盤算著,鋼鐵廠、彈藥廠及藥廠目前人手已經足夠,而且這些工廠需要的是懂一些技術的熟練工人,大多都是太原兵工廠原來的工人,這些流民可幹不了這個活計。
雖然周文準備在鷹嘴崖這邊新建一些如紡織廠、被服廠、食品廠、養雞場、養豬場等這些補給工廠,但大多數崗位只需要招募婦女就能做,用精壯男人就有些浪費了。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土地給他們耕種,既能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同時也能為根據地提供糧食補給。
但問題是,周文哪裡有那麼多土地?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華夏人的命根子,哪裡還會有什麼無主的耕地能安置這麼多流民。
但這卻是難不倒穿越而來的周文,只是他還有些幾個地方需要找這方面的行家來諮詢一二。
在得到幾千青壯勞力將於十幾天後到達工地的確切訊息後,鮑曼心滿意足地告別了周文,馬上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