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冬酒的易經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7章 泉山禁地,外星系統,愛吃冬酒的易經丹,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過多久,人們就得到了答案:敢情從當初的鐵鍋缺口處,流出來一股清泉。這股泉水像玉一樣潔白透亮,而且清冽甘甜。從此水面退去、沼澤成了平原,而這股泉水不但為附近的人們提供飲用水,還成了農業灌溉的水源,種出的大米、就是著名的“京西稻”。
人們喝著甘甜的泉水,吃著香噴噴米飯,才明白魯班爺用心良苦——不能治理了沼澤卻徹底斷了水源!由於泉水潔白如玉,後來人們就索性叫它“玉泉”,原先的寶塔山改稱“泉山”。
畢勝福跑到山腰就走不動了,不是體力不行了,而是山被封了。標記為軍事禁地。不管怎樣,最重要的是能到達塔底,才能更詳細的瞭解海眼情況。
突然想到一個朋友,家裡是高幹,解放初期就在這一帶住。於是他打電話給朋友。很快電話接通。“喂,是白寶堂嗎?我是畢勝福。”“喲,老畢,你怎麼想起給我打電話了?”百寶堂調侃道。
“有個事請你幫個忙,想到泉山寶塔看看,傳說那裡有個海眼。”畢勝福問道。
“沒問題,那裡是禁區,一般人不讓進,但我朋友在山上看花園,專門管理那塊地方。去看看沒問題。”白寶唐大大咧咧地說。
到了山上花園裡,看到了白寶堂的朋友,一個知青,回帝都後就在山上花園裡工作了。他的父親也是老幹部都是大院的子弟,叫胡葉平。胡葉平很健談,領著畢勝福到了塔下,看到了湧出的清泉。
畢勝福散開神識探入泉眼。泉眼很深,深不見底。
看完了寶塔,海眼,幾個人又喝了一會茶。這時畢勝福的電話響了。拿起電話一看是王凌娟打來的。心想是不是公司有什麼事了,趕快接了起來,“喂,畢總,王建老總推薦了一個人過來了,他有一件寶物請您鑑定。不知您什麼時候能來公司。”王凌娟詢問道。
“我這就過去,剛辦完事。一個小時到公司。”畢勝福說完掛了電話。
“公司來電話說有事了,不好意思,我得馬上回去瞧瞧。改天請二位吃飯。”說完就告辭了。白寶堂則留下和朋友暢聊。
中午十二點整,畢勝福回到了蘭迪投資公司。走進了王凌娟辦公室。“客人呢?”一進門畢勝福就問。
“他們出去到附近辦事了,這就應該回來了。告訴他們您一個小時到,中午一塊吃飯。” 王凌娟回答道。
正說著話,客戶回來了。看到了客人,王凌娟立刻站起來,給畢勝福介紹,“這是樑棟。王總的朋友。”畢勝福趕緊和梁總握手並自我介紹:“我是畢勝福,王總的好朋友。王總還好吧?”
“王總很好,也很忙。”梁總答道。
“梁總,咱們先看看您的物件,然後再去吃飯吧。”王凌娟很正式地說。
“好,”說著梁總就讓隨從從包裡取出了一個碗。很舊很舊的樣子。
“這是一隻唐代邢窯褶唇碗,器形完整,儲存良好,價格應在30萬左右。”畢勝福看了一會兒,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梁總很虛心,要畢勝福多普及一下唐瓷的知識。畢勝福就大致給他們講了一下。
碗型器物一般首先從碗足的變化來進行斷代,從初唐到五代碗底的足有明顯的變化,碗底由餅底演化成為圈足,經歷了餅底、玉璧、圈底(足)三個變化階段,在碗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且各個型別的流行時期基本對應著初唐、中唐至晚唐和晚唐五代這三個階段。
邢窯是唐代名窯,以白瓷著稱。邢窯顧名思義就是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