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章 風和日薄滿丹霄,塵途雕弓落,拾遺一丁,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輔重地歸德城,地處東京啟封城北二百里處,雄踞會稽山北至濮水間的平原之上,南面即是橫貫永州的會稽山脈之中際天台山脈,城西走官道可直入西京京兆府,東接雷澤、大野澤等縱橫千里的沼澤水泊,北邊官道貫通北京大明城,乃是南下啟封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擔負著保衛京畿北面之重任,會稽山北的整體防禦態勢皆以歸德城為核心而展開。先不論歸德城池之厚重,僅這周圍三百里原野上,各水路及山嶺要道皆依著地勢建有關隘城砦,著名的八關更是被稱為丹陽八關,守護京北周全。
之所以稱為丹陽八關,乃是歸德城原名丹陽城,丹陽者丹水之北也,此城淵源比啟封城更為綿長。昔大禹治水,自中州疏導江河,一路南下而至此,留丹朱在此開府而理政。丹朱德行厚重,政通人和,在此九年,此地洪流在其治理之下,漸漸東退入海。因其協助大禹治水之功,受冊於此,丹水也因丹朱得名。待大啟即位,丹朱率先奉政歸命,因此為大啟所信重,命其為方伯,並築城垣以為邦國。
後來丹水因城垣改造而改道,乃經城西而北去一百二十里匯入濮水,然丹陽城名稱依舊。而後宇朝沉浮,中州動盪,乃至後世遷都於此,稱為丹京紫微城。
前宇朝末年,朝廷動盪,天子西狩,大肇太祖鰲玄允因戰功任丹京留守,都督京城北面諸軍事,持節開府于丹陽城。其稱帝后便以此為龍興之地,但畢竟是前宇朝故都,因此更名為歸德城。太宗朝以東京啟封城為都城,以歸德城隔南鎮會稽山脈與京城互相守望,故欽定名稱為望京城,由此充實人口,擴大城垣,以為應天府,京北南路監司所在,承擔著守衛京城北面之重任。
如今歸德城雖經歷經風霜逾一千二百年,風采依舊,繁華更勝。
歸德城因地利,乃是天下少有的雄城。按著大肇朝廷為國內都邑所定雄、望、緊、上、中、中下、下七等勘定規格,乃是大肇上八府之一,一等一的雄、望、緊、上之城。雖然不列四京之內,也在太宗時欽定為四輔之一。
大肇雄城放之四海也是數得上的大城,所謂四京者,東京啟封城、西京京兆府、北京大明府、南京天寧府,所謂‘封兆明寧’之義;四輔者,東府開德府,西府鳳翔府,北府應天府,南府武林府,以成‘德翔天林’之徽;以上八府便是大肇上八府者也。
概因大肇朝乃是因前宇朝西遷而守土自代,且後宇朝建立後因西陸紛亂,後宇朝反而與大肇更為親睦,彼此不僅結為兄弟之邦,且官民往來密切,商賈貿易絡繹不絕。因而,歸德城內仍有大宇前朝宮殿,因此世人仍將歸德城稱為紫微城。也因城垣左近的尨山是宇朝歷代皇陵所在,彼時各邦國國君、名臣陪葬者甚眾,乃至今時今日西陸宇朝以及天下各國君臣望族、世家豪門大多在此建有神廟、宗祠,四季祭拜從無間斷,故大肇俗語有云‘生於會稽山,葬於北尨山’。尤其是上元、清明、中元、重陽,四方前來祭拜者更是絡繹不絕,以至於尨山山道上可謂是比肩迭踵,張袂成陰。歸德城也成為大肇接待四方賓客使節的重鎮,平常之時,北方綦朝使節,便是友邦如西陸宇朝者,寧可在海上繞道,也願意經往此地再去啟封城。
再看歸德城,城垣整體呈六邊形,外城週三十餘里,坐西北而朝東南,西北開一門,東南面最短卻連開有兩門,之間城牆皆成外人字形,各開一道城門,五道城門皆建有甕城。外城夯土高三丈,最厚者達五丈,五道城門包磚皆有門樓。內城則是在大宇朝紫微宮城基礎上迭建,內城居外城西北側,西面及北面城牆與外城相距不過十餘丈,因此城牆間彼此有木棧相連,其下為廊道。內城呈斜方型,周十里,城牆皆包磚,不過因前朝戰亂,紫微城也屢逢兵燹,唯有西面北面城牆保持原貌高達三丈有餘,其餘兩面因毀損重建不過兩丈高,與其他兩面城牆相接處皆建造角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