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50節,侯門紀事,淼仔,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香姐兒皺皺小鼻子,也坐到奶媽懷裡開始吃。中間和蕭戰不忘記瞪個眼神兒,又和加福笑眯眯。
有蕭戰催,出門決不耽誤。到高臺下面的時候,不是最早的,也只見到寥寥幾家,全是愛玩的先過來。
……
皇帝姍姍來遲,他從容不迫的用完早膳,又會見兩個臣子後,聖駕才往校場上來。他的高臺擺在辯論臺的一側,從早上起就有侍衛們看守,是眾人最大的焦點。
就座後,往下面一看,觸眼處盡是一片儒巾。皇帝略點下頭,可見今天來的舉子秀才居多。而他要會的,就是這些人。
…。
士農工商,自古就“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農也好,工也好,商人也好,他們不管有多麼大的成就,掙多麼大的財富,也列在唸書人之下。是因為眾人都知道的,讀書為的是,明理。
不管讀書有萬般的好處,但明理這一條從古到今沒有爭議。
歷史上也有不是念書人救國的故事,比如春秋時期的鄭國商人弦高,他在經商的途中遇到秦國軍隊。
得知是去攻打鄭國時,弦高一面讓人回國報信,一面牽上他的牛,裝成鄭國犒勞軍隊的特使,以十二頭牛送給秦軍。秦國軍隊見到,以為鄭國知道這次偷襲,鄭國早有準備,原路返回,避免鄭國遭受一次攻打。
這裡是個聰明而且明理的商人,他要是不明理,一定會想完了,國家要完了,趕緊卷家財走吧。他沒有走,是他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他就做不好生意,所以他的牛受損失是小事情,把秦國的軍隊蒙走是大事情。
但商人中這樣聰明的人和士大夫們相比,機率不高。
士大夫一流,在四書確定以前,孔孟之道已受推崇,論語也好,孟子也好,記錄的均有治國明理思想。四書確定以後,加上以前就有的大學和中庸,討論治國,討論教育,在一定的朝代裡是科舉必讀書籍,都不是教人犯糊塗。
有名的賢德官員,能把國家或封地治理的好,讓人誇獎的也會有一條,就是明理。
他要是大家公認的糊塗蛋兒,誰會服他呢?
因此文人的言論,在歷朝歷代裡也就相當的重要。他們比農工商知道的多,說得出道理,反駁的出依據。
往往一呼百應,有如福王府的蕭儀殿下,他率先聯合的,就是全國各處的書館文人。
如果只為打仗的話,他怎麼不去籠絡打鐵的呢?又有力氣又沒有太多的雜亂心思。
……
這就顯出讀書的收效,書上自有黃金屋,書中甚至可以有顏如玉。
這就對本朝的皇帝來說,他也有一樣的擔心和想法。他擔心一呼百應。
文人地位太高,文人說句隔夜的餿話,也會有人呼應。這樣的事情出來,只因為聽話的人分辨不好。
皇帝重視的,就是隔夜的話,和分辨不好的人。環環有相扣,沒有一環是他能忽略得的。錯失一環,他都自覺得招架不起。不見得三年五年裡出現蟻穴潰長堤,但千里長堤,還是能潰於螞穴。
收回看臺下的眸光,低聲問身邊的人:“去問問那幾個人在不在這裡?”貼身太監走下高臺,在臺後一處布幔遮住的地方里,找出冷捕頭。
“皇上問他要見的人在不在這裡?”
冷捕頭漫不經心:“全在呢,請皇上放心,一個也早走不了。”
太監到臺上回話,皇帝寬心不少。在心裡暗暗地道,倒不是暗罵。他想,這些胡言亂語大膽不是御史就亂議政的舉子們,今天你們不給朕一個交待,朕讓你們在天下人面前名聲倒地,從此再沒有臉面捧書卷。
再問一聲自己的人都到齊,吩咐下來:“去吧。”
衣袂飄飄,有兩個人從高臺的一側走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