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軍政兩不誤,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忽視百姓的身體,也不能太過緩慢了。現在是半農閒時期,百姓無所事事,才有那麼多人手,到了秋天,人手肯定不如現在充足。

所謂的技藝比試與朝廷的武舉比試一樣,軍隊是一個講究整體的地方,但是個人的戰鬥能力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將個人戰鬥力與團隊進行配合,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麾下的虎賁軍便是如此,虎賁軍的戰術極為簡單,就是一個殺字,主帥到哪便殺到哪,秦風或者主將們以自身的實力充當箭頭,引導士兵發動攻擊,他們以自身強悍的武藝破陣,強行撕扯開一道裂口,而虎賁軍則以可怖兇狠的殺傷力將破開的裂口裂痕擴大,相互之間相輔相成,將力量最大化。

尋常兵卒或許做不到如此,但是選擇他們之間最優秀的授予隊長之職,以他為首,帶隊衝鋒,顯然會比讓一個平庸之輩帶隊衝殺更加有效果。

秦風能夠分辨出一個人武藝的強弱,但是要他一個個去辨認去測試,顯然也不可能,比賽定勝負是最公平公正的。而且每個人的長處短處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掌握陌刀陣之後,秦風更加的意識到這個問題。這世上不存在戰無不勝的兵種,只有戰無不勝的軍隊。

要想軍隊戰無不勝,單一的兵種肯定是不行的。騎兵號稱陸地上的王者坦克,但就算是騎兵也有相對於的弱點,他們機動性高,但防禦薄弱,抓住這弱點,將弱點放大。便能以步戰騎,取得勝利。歷史上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十六萬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計程車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這裡並不是當時的匈奴不強,也不是因為漢軍打了雞血,而是李陵將匈奴騎兵的弱點放大而戰,以致取得輝煌的戰果。

三國時期,“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自此以後,公孫瓚一蹶不振,最終兵敗**而亡。

正因為軍事史上以步破騎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就算秦風現在手上有著近十萬多匹的戰馬,他也並沒有將五萬兵卒全部往騎兵發展的意圖打算。步卒有步卒的長處,騎兵有騎兵的缺點。將步族騎兵的長處發揮出來,才是制勝王道,而不是一味的盲目最求騎兵。

突厥讓陌刀陣剋制的死死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單一的兵卒。弱點優勢,實打實的擺在面前,這才能完全剋制。如果突厥有一支重型步卒來抵擋陌刀陣的殺招強弩,那麼陌刀陣的威力將會下降一個檔次。如果突厥有能夠刺穿陌刀兵的強弩。陌刀陣亦很難運轉自如。

這便是兵種間的剋制。同樣也是陌刀陣屢試不爽的關鍵,突厥沒有重型步卒與強勁的弩箭。

突厥人作為遊牧民族,騎戰上自有他的優勢,而大唐作為農耕民族,兵卒在騎射上的劣勢是不可避免的。

秦風很理性的覺得沒有必要盲目的與突厥在騎射上一教高下,依然決定發揮他們中原民族的優勢,以科技以兵種之間的配合來面對不久之後的大戰。

所以比賽的專案也分為好幾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