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章 虎賁大將軍,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訊息更是喜不自勝,他們已經習慣了秦風的作戰風格,也習慣了秦風這個領導人,對於他,大家十分敬重,如果突然來一個與秦風命令相背,或許與秦風唱反調的上司,那麻煩可就大了。

他們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現在秦風直接升任為虎賁軍大將軍,此之以後,唯有軍事水準超絕的李世民掌管、調動他們,故而,一個個比自己升了大官還要高興,當然,各位主將也是均有封賞。

對於李淵、李世民父子來說,突厥是一大恥辱,心中洗刷不了的痛。

當初李淵起兵太原,這還沒在太原立足,突厥就成了他的心腹大患,背心芒刺。不得已委曲求全,與突厥結交,抱突厥大腿,以換取進攻關中的機會。突厥始畢可汗死後,李淵父子還被逼無奈的給他披麻戴孝。給異族人戴孝,對於李氏父子而言,無疑是人生中的奇恥大辱,只是突厥太過強大,不得不忍辱負重。

待李氏入主關中之後,面對的是紛亂的局面,要一統天下,更不可能與實力遠勝李唐的突厥交惡,只能再次委曲求全。大唐在李世民、李孝恭以及滿朝文武的齊心下,完成了一統大業。但是隋末大動亂的結果導致天下人口銳減四分之三,李淵面對的是村鎮田地荒蕪,百里無雞鳴的慘況。事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百姓勉強度日,哪有能力於突厥一戰。

在這種困苦的情況下,強行求戰的下場已有楊廣的前車之鑑,所以李淵再一次選擇向突厥低頭。

作為一個皇帝,作為一個有雄心抱負的皇帝,只有李淵自己清楚,做出這個決定是多麼的窩心。但他更加清楚自己要忍,大漢雄風是漢武帝打出來的,可是要沒有文景二帝連年和親休養生息,漢武帝用什麼打出大漢雄風。

李淵相信自己的忍氣吞聲,會給後代換來吐氣揚眉的機會。所以忍不下氣,也要忍。

是故大唐在李淵統治的時代裡,對外一直採用著求和政策,能不打就不打。固然任命李建成負責對突厥的防衛,卻缺乏真正動武的決心信念。突厥一入侵,想得到就是求和,給予錢物換來休養的時機。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死,使得由李建成一手佈置的邊防出現了致命的漏洞,頡利可汗趁機出動二十萬大軍,毫無壓力的兵臨距離長安只有四十餘里的涇陽,頓時京師震動,而此時,由於玄武門之變而人心惶惶的長安城內,兵力不過數萬人,面臨這種絕境,初登大唐寶座的李世民設疑兵之計,不得不甘冒生命之危險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並斬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儘管頡利可汗退兵而去,但是,也將大唐的國庫全部搬空,導致之後的大唐國力大減,許多利國利民的建設也因為缺錢而不得不放下。

渭水之盟固然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是,在雄才偉略的李世民心中,一直視為平生之大辱,綜合之前的仇恨,使得李世民視頡利可汗為一輩子中最大的仇人。

李世民不是受氣包,他能夠忍氣吞聲、低聲下氣的歷史,他也不甘在歷史上留下汙名。試問讓一個皇帝在文景二帝與漢武之間選擇,誰會去選擇前者?

他想要打突厥,但是困難重重,一是因為朝中大臣見慣了突厥的威勢,一些人已經嚇破了膽,對於即使是分裂了的突厥也是心有餘悸,二是他們認為目前的大唐還沒有具備與突厥作戰的國力和軍隊。

而正在大家爭執的時候,結果秦風輕描淡寫的斬殺了頡利心腹阿史那沾罕,滅了突厥近十萬人馬。突厥折損瞭如此大之,頡利竟然屁都沒有放一個。

這一戰的結果直接提升了大唐文武上下,國內百姓計程車氣,也讓大唐文武意識到李唐沒有想象中的弱小,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