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7章 汗血寶馬,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貧寒,少未讀書,儘管這些年苦讀書,可是對一些奇聞並不知道,見李世民一臉羨慕妒忌恨的表情,忙問:“後來怎樣?”一些不知道汗血寶馬的人也出了神,側耳傾聽李世民講寶馬的故事。

見大家期望的望著自己,一種優越感自李世民心間油然而生,笑著說道:“藥師,你讀書甚多,可知道那寶馬從何而來?”李靖道:“聽說那是家馬與野馬交配而生。”

李世民道:“不錯,據史書上說,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生了一個妙計,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了。風兒,你這匹天馬,只怕是從大宛國不遠萬里而來的呢。”

侯君集要聽故事,問道:“漢武帝得不到寶馬,難道就此罷手了不成?”

李世民道:“他怎肯罷手?當下發兵數萬,令大將李廣利統率,到大宛國貳師城取馬,為了志在必得,把李廣利封為貳師將軍。但從長安到大宛國,西出嘉峪關後一路都是沙漠,無糧無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軍隊已只剩下了三成。李廣利兵困馬乏,一戰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請援。漢武帝大怒,命使者帶劍守在玉門關,下旨言道:遠征兵將,有敢進關者一概斬首。李廣利進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說到這兒,李世民見大家聽得入神。

便繼續講吓去:“三年後,漢武帝重整旗鼓,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一共二十餘萬人,牛馬糧草不計其數,還帶了兩名相馬師前去大宛國。李廣利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太初四年深秋(公,攻克其首都貴山城。從此大宛稱臣、歸漢。大宛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餘汗血馬1000多匹。李廣利凱旋迴京,皇帝大喜,封他為海西侯,軍官各有封賞。殊不知這大宛天馬的驍健,全由野馬而來。漢武帝以傾國之力得了幾匹汗血寶馬,但沒貳師城外高山上的野馬與之交配,傳了數代,也就不怎麼神駿,身上也滲不出紅汗了。”

秦風聽到這兒,忍不住插嘴道:“漢武帝為了幾匹汗血寶馬,大漢不知死了多少人,又耗費了多少的錢財!正因為漢武帝的好大喜功,晚年的剛愎自用,導致大漢朝國力江河日下,武帝死後,給後世子孫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儘管在漢宣帝的努力下,國力稍有起色,但大漢帝國卻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說一匹馬,毀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前程亦不為過。”

記得不錯的話,眼前這位到了晚年的時候,也與漢武帝一樣,犯上了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毛病,故而,藉機警示了一下。

書法是一種藝術,說話也是一門藝術,說話上要懂得把握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會說話,才會更受歡迎!此時此刻,說話的若是魏徵,恐怕會羅列漢武帝一堆的不是,然後再挑出李世民類似的毛病,直言不諱的告訴李世民:你不能這樣做、堅決不能這樣做。最終的結果是弄得大家不歡而散,目的是否達成還得兩說。但是,秦風不同,他只是理性的分析,讓李世民自己去感受、去體會,以李世民的智慧,自然收到了秦風語中含義。

“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為了一匹馬,弄得山河破碎,人心不齊,武帝之作為得不償失。”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深知兵災帶來的危害,他以這段兵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是對秦風隱晦勸誡的隱晦回答。

其實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大唐每一次用兵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制定出明確的戰略目的,從來不打沒有意義的仗。

為了一匹馬而引發兩場大戰,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實在不可思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