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章 秦瓊教子,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那一時代,學術界、思想界百花齊放,形成了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從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那時候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融各家學術為己用,秦國選擇了兵家、法家、縱橫家,到了嬴政時代,秦國對內對外都採取了王霸之道。
滅六國統天下的羸政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一連竄的勝利使得他形成了剛愎自用的性格,凡是他認為對的就絕對不允許出現反對之音;凡是與他作對的人,只有一個下場——死亡。
先秦時期言論自由,百姓不以言辭而獲罪,一些儒家子弟在思想上還沒有轉變過來,且用鋒利的言辭批評時政,四處宣揚秦始皇的種種不是,見到什麼不合理的現象就用高人一等的姿態去批判。
秦始皇是掌控欲極高的人,見儒家子弟如此放肆,一怒之下就來他一個焚書坑儒,以此警示百家。
當然,對於焚書坑儒一事,史學家們仍有爭論。只是年代久遠,已經無人找到證據。
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
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各種典籍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其次四書五經中多讚頌歷代君王,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故而如此。
秦瓊這句“消失、尋找是始皇帝刻意而為,事實上,聖劍一直就在他的手裡,所作所為無非是掩人耳目罷了。”已經說明了很多很多。
聖道之劍——軒轅、鎮國九鼎在先秦時期是“君權神授”重要信物,擁有兩者或其中之一方能臣服天下,而這兩者卻深深的打上了兩位聖君黃帝、夏禹的烙印,為了潛移默化的讓天下人忘卻聖君,也為了大秦江山千秋萬代著想。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做出焚書以忘聖君、秘藏聖劍以鑄玉璽以替代聖劍、九鼎顯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事實證明,秦始皇當初的策略已經成功了。發展到了現在,用和氏璧鑄就的傳國玉璽已經取代軒轅聖劍、鎮國九鼎,成為“君權神授”的聖物,只可惜,嬴家後人卻無法享受到秦始皇當初的安排。在漢朝劉家刻意醜化下,雄霸天下的秦始皇反而成了赫赫有名的暴君。
軒轅聖劍再現人間,利弊共存。
利是坐實李世民了天帝之子的“事實”,弊是秦家無法自圓其說。
經過再三思量,秦風理智的選擇了暫時保密,道:“此事事關重大,事情一但傳開,定會落下口實。經有心人一查,我們的來歷終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那時候,我們將會處於被動的位置,即便當今聖上相信,可聖上之後呢?獻出了軒轅聖劍,聖上會不會詢問鎮國九鼎?我們若是獻上聖劍,那麼,聖上會不會懷疑聖劍的來歷?而這些,足以將我們推到風口浪尖。仇視我們的人一定會想方設法的陷害,聖劍可以獻,但絕對不是現在,必須選擇一個正確的時間,一個正確的地方獻出去。儘管聖上信任咱們父子,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相比萬里江山、千秋萬代,咱們又算得了什麼?而聖上皇子眾多,李承乾、李恪、李泰是皇上最欣賞、最喜歡的兒子,而這三人遲早會為了那個位子而明爭暗鬥。到時候,咱們可以選擇中立,可如果某方勢力為了拉攏咱們而以此咱們的身份來威脅呢?那時候咱們從也不好,不從也不行。從了吧,又擔心這方勢力最終失勢,繼而連累到咱們;若是不從,聖上那一關咱們就別想輕鬆度過。我秦家行的端做得正,自不怕一切敵人,但卻沒有必要新增沒有必要的敵人。所以,孩兒認為一切照舊,秦家還是出自貧寒秦家。什麼聖劍、什麼嬴政,和我們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秦瓊點頭贊同,秦風的分析有理有據。若是常人得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